南海北部海域渔业生态环境健康状况诊断与质量评价

被引:13
作者
贾晓平
李纯厚
甘居利
林钦
蔡文贵
王增焕
机构
[1] 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关键词
渔业生态环境; 健康诊断; 质量评价; 南海北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31.3 [渔业环境];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1997~2002年的调查数据和资料,从海水水质、海水营养结构与营养水平、初级生产力水平、现存生物量水平等4个方面诊断与评价了南海北部海域渔业生态环境现状。渔业生态环境健康诊断方法:海水水质为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A值);营养结构为氮、磷、硅的含量水平以及三者比值判别法,营养水平为营养指数法(E值);初级生产力和饵料生物为水平分级法。渔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为综合指数法。结果表明,海域pH值的均值范围为8.07~8.15,溶解氧的范围为5.67~6.03 mg.L-1,无机氮的范围为3.04~4.15μmol.dm-3,磷酸盐的范围为0.18~0.34μmol.dm-3,均符合中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或二类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有机污染指数(A值)范围为-0.411~0.237,营养水平指数(E值)范围为0.10~0.34,表明海水未受有机污染,海域处于贫营养状态。海域Si∶N∶P的比值为14.8∶13.2∶1.11,海水营养结构总体上表现为硅和氮的比例偏低;初级生产力水平范围为5~1级,年平均值为3级,属“较高”水平级。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现存生物量分别为3级、5级和4级,总体上属于中等水平。本次渔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9项单因子指数值均低于1.0,而综合指数为0.58,表明南海北部海域渔业生态环境总体处于良好水平。然而,珠江口、粤东和粤西近海有局部海域无机氮和磷酸盐浓度超标,存在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的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91 / 9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海洋渔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综合评价方法探讨 [J].
贾晓平 ;
杜飞雁 ;
林钦 ;
李纯厚 ;
蔡文贵 .
中国水产科学, 2003, (02) :160-164
[2]  
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研究专集.[M].中国科学院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编];.海洋出版社.1996,
[3]  
广东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M].广东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大队;广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
[4]  
广东省浅海滩涂增养殖渔业环境及资源.[M].余勉余等著;.科学出版社.1990,
[5]  
南海区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M].农牧渔业部水产局;农牧渔业部南海区渔业指挥部编;.广东科技出版社.1989,
[6]  
南海中部海域环境资源综合调查报告.[M].国家海洋局编;.海洋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