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社会与理性社会

被引:11
作者
张秀琴
司汉武
张利国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人情; 理性; 人情社会; 理性社会; 现代化; 制度理性;
D O I
10.14180/j.cnki.1004-0544.2009.06.031
中图分类号
C912.8 [地区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从人情社会转变为理性社会是传统社会现代化的必然。构建和谐社会,应从制度理性着手,构建法理型的制度体系。法理型制度的合法性基础来自基于经济理性的自由竞争和交换,在其中,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非人格化的权利义务关系。传统人情社会本质上注重忠诚、亲疏远近等人格化的情感关系。与人情社会相比,理性社会具有开放性、进取性和革命性,而人情社会则具有封闭性、保守性和传统性。只有法理型的制度理性扬弃了人情社会的制度非理性,才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制度目标,和谐社会也才有可靠的制度保障。
引用
收藏
页码:69 / 7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论西方法治主义传统的借鉴价值 [J].
赵来文 ;
刘彤 .
理论前沿, 2008, (11) :31-32
[2]   当代中国人公民意识的测量初探 [J].
杨宜音 .
社会学研究, 2008, (02) :54-68+243
[3]  
乡土中国.[M].费孝通著;.北京出版社.2005,
[4]  
社会学原理.[M].奚从清;沈赓方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5]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侯钧生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6]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梁漱溟著;.商务印书馆.1999,
[7]  
伦理新视点.[M].廖申白;孙春晨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  
现代社会心理学.[M].周晓虹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9]  
文化社会学.[M].司马云杰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10]  
人与社会.[M].黄育馥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