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共同体”意味着什么?

被引:19
作者
巴里·布赞
安娜·冈萨雷斯·佩莱兹
任东波
蒋晓宇
机构
[1] 伦敦经济学院
[2] 吉林大学历史系 英国伦敦
[3] 英国伦敦
关键词
含义; 概念; 东亚; 思维形式; 英国学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50 [世界政治概况];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6 ; 1407 ;
摘要
近年来,“东亚共同体”问题已经成了东亚各国学术界不同领域热烈讨论的一个共同话题。不仅如此,东亚各国的商界和政界的精英也参加进来,以不同方式鼓动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构建。东亚各国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加深固然给“东亚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不可否认,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东亚地区前景的担忧,是许多人鼓吹“共同体”意识的另外一种重要推动力量。经过千百年的演进,东亚似乎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是像现在欧洲国家一样,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形成一种新的共同体?还是要重蹈欧洲国家的旧日覆辙,在融成共同体之前也来一番你死我活的较量?无疑,对东亚历史的再认识是我们思考这一问题的起点。目前东亚国家不仅生活在现实里,也徘徊在历史中。东亚国家间关系中时隐时现的矛盾和问题,无不与历史的纠葛纠缠在一起。人们不仅要问:我们构建“东亚共同体”的历史基础有多少?或者说历史能给“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带来什么?正是为了解读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这个专栏。应邀参加本专栏讨论的作者有在国际学术界声明显赫的“学界泰斗”,也有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尽管他们的地位和视角不同,观点差异很大,但思考的主线都是“东亚共同体”的历史经验问题,每一篇文章都不乏予读者以启迪的真知灼见。我们相信这组文章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The crimes of "Intcom". Noam Chomsky. Foreign Policy . 2002
[2]  
Gallant delusions. Ruth Wedgwood. Foreign Policy . 2002
[3]  
Battling barbarism. Walden Bello. Foreign Policy . 2002
[4]  
Life after the Cold War. Condoleezza Rice. Foreign Affairs . 2000
[5]  
Problems without passports. Kofi Annan. Foreign Policy . 2002
[6]  
The power of two. Andrew Gowers. Foreign Policy . 2002
[7]  
Internation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The viability of the middle way. Chris Brow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 1995
[8]  
Broken promises. Arjun Appadurai. Foreign Policy . 2002
[9]  
Guilty parties. Sadako Ogata. Foreign Policy . 2002
[10]  
The limits of loyalty. J. Bryan Hehir. Foreign Policy .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