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煤系烷烃气碳同位素特征及气源对比意义

被引:77
作者
戴金星 [1 ]
倪云燕 [1 ]
邹才能 [1 ]
陶士振 [1 ]
胡国艺 [1 ]
胡安平 [2 ]
杨春 [1 ]
陶小晚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不详
关键词
碳同位素; 气源对比; 烷烃气; 须家河组; 四川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是套陆相含煤地层。须家河组一、三、五段以暗色泥岩和煤为主,是气源岩。泥岩干酪根以Ⅱ型和Ⅲ型为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96%,在川中处于成熟阶段,在川西处于高成熟阶段。由于源岩以腐殖型为主,故以形成气为主,气中仅有少量轻质油或凝析油。须家河组二、四、六段以砂岩为主,故有3套生储盖组合,形成许多自生自储煤成气田。在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发现的天然气储量仅次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并有该盆地第二大气田(广安气田)。须家河组煤成气碳同位素特征:一是绝大部分具有正碳同位素系列,即δ13C1<δ13C2<δ13C3<δ13C4;二是δ13C2值是全盆地9个产气层系中最重的,为-20.7‰~-28.3‰;三是川中地区有一批轻的δ13C1值,最轻为-43.0‰。在川东和川南须家河组变薄的地区还发现少量油型气藏,这些气藏碳同位素特征是δ13C2值轻,一般轻于-30‰,最轻为-36.3‰,易与煤成气区分。
引用
收藏
页码:519 / 52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中国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对天然气工业的重要意义 [J].
戴金星 ;
倪云燕 ;
周庆华 ;
杨春 ;
胡安平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05) :513-525
[2]   卧龙河气田天然气成因及成藏主要控制因素 [J].
胡安平 ;
陈汉林 ;
杨树峰 ;
刘全有 .
石油学报, 2008, (05) :643-649
[3]   2007年中国天然气行业发展综述 [J].
杨建红 ;
公禾 ;
申洪亮 .
国际石油经济, 2008, (06) :14-18+95
[4]   四川盆地三叠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资源潜力分析 [J].
王兰生 ;
陈盛吉 ;
杜敏 ;
张鉴 ;
谢邦华 ;
李子荣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02) :222-228
[5]   四川盆地中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 [J].
李云 ;
时志强 .
岩性油气藏, 2008, (01) :27-32
[6]   川北地区礁、滩气藏的烃源条件与资源潜力分析 [J].
陈盛吉 ;
谢邦华 ;
万茂霞 ;
高熙 ;
黄纯虎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7, (04) :1-5+14+83
[7]   邛西地区邛西构造须二段气藏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连通性研究 [J].
王顺玉 ;
明巧 ;
黄羚 ;
钟家国 ;
杨阳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06) :789-792
[8]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distribution prediction of H2S formation in marine carbonate gas reservoir,China[J]. ZHU GuangYou, ZHANG ShuiChang & LIANG YingBo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troChina, Beijing 100083,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7(S1)
[9]   川中广安气田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分析 [J].
李登华 ;
李伟 ;
汪泽成 ;
杨家静 .
中国地质, 2007, (05) :829-836
[10]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过程探讨 [J].
陈义才 ;
郭贵安 ;
蒋裕强 ;
赵俊兴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05) :737-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