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0 条
东天山三岔口铜矿床类型、赋矿岩石成因与矿床矿物学特征
被引:33
作者:
秦克章
[1
]
张连昌
[1
]
丁奎首
[1
]
许英霞
[1
,2
]
唐冬梅
[1
]
徐兴旺
[1
]
马天林
[3
]
李光明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河北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地质系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三岔口铜矿床;
C型埃达克岩;
黑云母;
硫铜钴矿;
斑岩型和中温热液脉状矿床;
东天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野外系统考察及采样基础上,以等离子光谱(ICP)对东天山三岔口铜(钼)矿床赋矿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的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组成进行测定,揭示了该矿区容矿岩石实属C型埃达克岩类,形成于二叠纪早期,产于碰撞增厚背景。通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及X射线衍射,重点分析并研究了以黑云母为主的暗色硅酸盐矿物、硫化物、铁-钛氧化物以及其它有关副矿物的标型特性,旨在对判别矿床成因类型、预测成矿远景提供依据。据多数黑云母中的Mg/Fe比值>0.52之事实,可推断出本地区虽具一定成矿潜力,但因赋矿埃达克岩中Mg#<40,且不属于俯冲洋壳成因,找到大型规模矿床的可能性不大。磁铁矿的标型显示本矿床具有部分夕卡岩型特色,而富锰钛铁矿与其寄主埃达克岩有同样的形成物理、化学条件,显示二者成因密切相关。通过对辉钼矿多型的X射线分析,以及硫化物中Au/Ag比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本矿床属于癍岩型-叠加热液脉型矿床。对硫化物微量元素的测定,揭示了本矿床富钴的事实,一种少见的硫铜钴矿的发现更加证实这一认识,进而指出对钴综合利用的重要性。
引用
收藏
页码:845 / 861
页数:1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