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条
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机制及诊断的新近研究进展
被引:44
作者:
乔海灵
赵永星
马统勋
机构:
[1] 郑州大学医学院临床药理学教研室
来源:
关键词:
青霉素类抗生素;
过敏反应;
皮肤试验;
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D O I:
10.13461/j.cnki.wna.003527
中图分类号:
R595.3 [药源性疾病];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青霉素抗原决定簇具有多样性 ,包括主要和次要抗原决定簇、侧链抗原决定簇以及由 β-内酰胺环与侧链结合而成等。青霉素过敏患者血清中存在核特异性抗体和侧链特异性抗体等 ,有的可识别母核结构 ,有的仅识别侧链结构 ,亦即青霉素类抗生素间可存在完全交叉过敏反应 ,也可存在部分交叉、甚至无交叉过敏反应。对过敏患者可根据药物结构尤其是侧链结构恰当选择本类药物。T细胞在青霉素类过敏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过敏患者体内存在 2种 T细胞系 ,一种对识别的药物具有高度选择性 ;另一种选择性较差 ,可识别多种药物。药物特异性 T细胞主要识别青霉素类的侧链和双环结构 ,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而参与并调节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反应的诊断仍以皮试为主 ,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 ,存在假阴性和假阳性 ,增加皮试剂的成分可提高其敏感性。体外检测有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 (RA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L TT)等 ,以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应用较多 ,以上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但操作过程较复杂 ,临床难以完全取代皮试 ,可与皮试结合应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97 / 205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