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值法的淮海经济区城市中心性评价

被引:39
作者
薛丽芳 [1 ]
欧向军 [2 ]
谭海樵 [1 ]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2]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城市中心性; 熵值法; 淮海经济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摘要
根据城市中心性的内涵,从生产中心性、商贸中心性、信息中心性、交通中心性和科教中心性5方面构建城市中心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实证分析了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的中心性。淮海经济区城市的中心性主要表现为生产、信息和科教方面的中心性,且区域差异较小,该区主要城市的中心性均不太显著,其中徐州的城市中心性相对较强。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6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J].
欧向军 ;
甄峰 ;
秦永东 ;
朱灵子 ;
吴泓 .
地理研究, 2008, (05) :993-1002
[2]   辽宁省城市中心性研究与城市发展 [J].
孙斌栋 ;
胥建华 ;
冯卓琛 .
人文地理, 2008, (02) :77-81
[3]   省会城市中心性研究 [J].
俞勇军 ;
陆玉麒 .
经济地理, 2005, (03) :352-357
[4]   中国西部省会城市中心性分析 [J].
张志斌 ;
靳美娟 .
人文地理, 2005, (01) :14-18
[5]   论武汉市城市中心性与城市发展 [J].
李妮莉 .
理论月刊, 2004, (05) :80-82
[6]   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 [J].
周一星 ;
张莉 .
地理学报, 2003, (02) :271-284
[7]   我国中心城市的不平衡发展及空间扩散的研究 [J].
宁越敏 ;
严重敏 .
地理学报, 1993, (02) :97-104
[8]  
Power and Centrality: A Family of Measures[J] . Phillip Bonacich.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1987 (5)
[9]  
Two Centrality Models[J] . Richard E. Preston.Yearbook of the Association of Pacific Coast Geog . 197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