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碳氧平衡分析——以沿海城市厦门为例

被引:30
作者
马巾英 [1 ]
尹锴 [2 ]
吝涛 [3 ,4 ]
机构
[1]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2]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4] 厦门市城市代谢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城市; 复合生态系统; 碳氧平衡; 模型; 厦门;
D O I
10.13671/j.hjkxxb.2011.08.032
中图分类号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通过综合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排碳、耗氧行为,以及城市区域内湿地、淡水、海洋、森林和农田5种遗留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释氧功能,构建了城市碳氧平衡分析模型(UCOB),并估算了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城市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氧收支,对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状况进行定量化指征.最后,以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厦门为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厦门市2007年碳平衡系数为9.03,即二氧化碳释放量是其所能吸收能力的9.03倍;氧平衡系数为5.78,即社会经济活动消耗的氧气是当地自然生态系统所能提供氧气量的5.78倍.如果不考虑电力消耗产生间接排碳耗氧数量,厦门市2007年全市碳平衡系数为5.26,氧平衡系数为1.47.由于社会经济活动功能和自然生态系统分布的差异,厦门市6个行政分区的碳氧平衡产生显著的差异.其中,作为老工业区的湖里区碳氧失衡状况最显著,如不考虑间接排碳耗氧量,作为新兴工业区的海沧区碳氧失衡最严重;位于城市郊区的同安区和翔安区由于保存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碳氧平衡状况相对良好.最后,从城市定位和分区功能对厦门城市碳氧平衡未来发展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本文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城市生态系统中碳氧平衡状况,指导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为实现持续低碳城市化提供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808 / 181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A New Carbon and Oxygen Balance Model Based on Ecological Service of Urban Vegetation[J]. YIN Kai1, 2, ZHAO Qianjun1, 3, LI Xuanqi1, 2, CUI Shenghui1, HUA Lizhong4, LIN Tao1 (1.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Environment and Health, Institute of Urban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amen 361021, China;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3.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4. Institute of
[2]   21世纪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碳交换的预测研究 [J].
季劲钧 ;
黄玫 ;
李克让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2) :211-223
[3]   中国近海生物固碳强度与潜力 [J].
宋金明 ;
李学刚 ;
袁华茂 ;
郑国侠 ;
杨宇峰 .
生态学报, 2008, (02) :551-558
[4]   中国湿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和潜力 [J].
段晓男 ;
王效科 ;
逯非 ;
欧阳志云 .
生态学报, 2008, (02) :463-469
[5]   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 [J].
方精云 ;
郭兆迪 ;
朴世龙 ;
陈安平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6) :804-812
[6]   珠江三角洲植被对区域碳氧平衡的作用 [J].
彭江颖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5) :105-108
[7]   转型期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 [J].
王如松 .
生态学报, 2000, (05) :830-840
[8]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 [J].
方精云 ;
刘国华 ;
徐嵩龄 .
生态学报, 1996, (05) :497-508
[9]  
城市绿化树木碳氧平衡效应研究[J]. 杨士弘.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6(01)
[10]  
城市绿化树木碳氧平衡效应研究[J]. 杨士弘.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6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