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壮个体的增产机理及其讨论

被引:14
作者
夏仲炎
谢元璋
刘勇
李显明
机构
[1] 安徽省六安地区农科所!
[2] 安徽省六安市农技推广中心!
[3] 安徽省六安农业学校!
关键词
水稻; 栽培; 壮个体; 机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本文论述了我国稻作栽培中以壮个体来实现群体高产目标的机理,并对当前稻作生产中过于稀植的倾向作了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35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水稻“超稀植”亩产1000公斤栽培技术 [J].
姬立军 .
中国稻米, 1996, (01) :17-18
[2]   稻作不同栽培方式高产特性研究 [J].
温怀楠,朱光,骆伟臣 .
浙江农业科学, 1996, (01) :1-4
[3]   安徽省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改进配套 [J].
杨惠成 .
安徽农业, 1996, (02) :3-4
[4]  
水稻肥床旱秧抛植配套技术研究──Ⅰ.肥床旱秧抛植的立苗技术[J]. 吴永祥,黄祥熙,陈留根,高德友,陆秀华,于圣筛.江苏农业科学. 1994(03)
[5]   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 [J].
黄耀祥 .
作物杂志, 1990, (04) :1-2
[6]   水稻壮个体在增产中的特点与利用——兼皖引1、2号高产栽培途径研究 [J].
夏仲炎 .
安徽农业科学, 1985, (03) :35-41
[7]   籼稻产量因子对产量影响的遗传分析 [J].
范忠和 ;
夏仲炎 .
安徽农业科学, 1984, (01) :27-33
[8]   水稻品种不同生育类型的叶龄模式 [J].
凌启鸿 ;
苏祖芳 ;
张洪程 ;
蔡建中 ;
何杰升 .
中国农业科学, 1983, (01) :9-18
[9]  
实用水稻栽培[M]. 农业出版社[日]松岛省三, 1984
[10]  
稻麦群体研究论文集[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殷彦章等编, 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