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孢囊线虫研究概述

被引:6
作者
张磊
机构
[1] 安徽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
关键词
大豆品种; SCN; 美国; 美利坚合众国; 北美洲; 生理小种; 小黑豆; 抗病品种; 抗性品种; 大豆产区; 线虫病; 抗源; 种质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大豆孢囊线虫病(简称SCN),是世界农业生产上危害最大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日本、美国、巴西、加拿大,前苏联、朝鲜和中国等世界大豆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都有发生。一般造成大豆减产5%—20%,严重的甚至绝产。因此对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危害、生理小种分布、抗源品种的筛选利用及防治方法研究,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一、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研究简史日本1915年由掘正太郎在日本福岛县白河附近发现大豆孢囊线虫病,当时叫“嫌地病”,也叫“月夜病”,1921年伊滕哉改名叫“黄萎病”。1952年一稔户通过比较鉴定,命名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英文名Soybean Cyst Nematode(缩写为SCN)。美国1954年首先在北卡罗来纳州发现SCN,相继在阿肯色、密苏里、田纳西、维吉尼亚、伊里诺斯、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41
页数:5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