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穗型和中穗型小麦品种光合特性的差异及其与粒重和产量的关系(英文)

被引:12
作者
王小燕
于振文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农业部小麦栽培生理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2] 山东农业大学农业部小麦栽培生理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山东泰安
[3] 山东泰安
关键词
小麦; 光合特性; 粒重;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选择大穗大粒型品种914391、鲁麦22(L 22)和中穗中粒型品种济南17(J17)、鲁麦18(L 18),研究了不同穗粒型品种光合特性的差异及其与粒重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大穗大粒型品种914391和L 22的旗叶光合速率、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显著高于中穗中粒型品种J17和L 18,前者的单茎干重和开花后单茎、茎+叶鞘、颖壳+穗轴等器官的干物质向籽粒的转移量显著大于后者,为最终获得较高的单粒重和穗粒重奠定物质基础;中穗中粒型品种J17和L 18的单位土地面积的穗数显著高于大穗大粒型品种914391和L 22,以单位土地面积上旗叶平均光合速率与单茎数的乘积表示群体旗叶光合强度,J17和L 18的群体旗叶光合强度、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均显著高于914391、L 22,这是它们籽粒产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1976 / 198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9000kg/公顷小麦施氮量与生理特性分析 [J].
于振文 ;
潘庆民 ;
姜东 ;
张永丽 ;
王东 .
作物学报, 2003, (01) :37-43
[2]   追氮时期对小麦旗叶中蔗糖合成与籽粒中蔗糖降解的影响 [J].
潘庆民 ;
于振文 ;
王月福 ;
余松烈 .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07) :771-776
[3]   施氮水平对高产小麦蔗糖含量和光合产物分配及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 [J].
姜东 ;
于振文 ;
李永庚 ;
余松烈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2, (02) :157-162
[4]   氮素追肥后移对小麦籽粒产量和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J].
田纪春 ;
陈建省 ;
王延训 ;
张永祥 .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01) :101-103
[5]   高产小麦旗叶光合作用及与籽粒灌浆进程关系的研究 [J].
曹树青 ;
赵永强 ;
温家立 ;
王树安 ;
张荣铣 .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06) :19-25
[6]   不同密度对冬小麦开花后叶片衰老和粒重的影响 [J].
于振文 ;
岳寿松 ;
沈成国 ;
余松烈 ;
D.B.Egli ;
D.V.VanSanford .
作物学报, 1995, (04) :412-418
[7]   Comparison of whole system of carbon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between two maize hybrids differing in leaf senescence [J].
He, P ;
Osaki, M ;
Takebe, M ;
Shinano, T .
PHOTOSYNTHETICA, 2003, 41 (03) :399-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