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

被引:25
作者
张克信 [1 ,2 ]
冯庆来 [3 ]
宋博文 [2 ]
张智勇 [4 ]
王永和 [5 ]
潘桂棠 [6 ]
陆松年 [7 ]
赵小明 [8 ]
邢光福 [9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
[3]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4] 中国地质调查局
[5] 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6]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7]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8]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9] 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关键词
造山带; 大地构造相; 非史密斯地层; 造山带地层系统理论模型;
D O I
10.13745/j.esf.2014.02.004
中图分类号
P539 [各类地层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造山带一般都经历了多期板块裂解与拼合的复杂演化过程。造山带地层体在造山带洋盆会聚、俯冲消亡和陆内造山阶段,发生过强烈的构造搬运和构造混杂。俯冲带在消减板块下潜过程中,盆地中先前在重力机制下形成的原始浊积岩和远洋沉积(基质)、同沉积滑塌岩块,与先前在热力机制下形成的蛇绿岩和火山弧,与早先裂解的陆壳碎片等最终一并带入俯冲带内遭受剪切,发生构造混杂,由这种混杂作用形成的地层体通常由经强烈构造剪切作用的基质(浊积岩和远洋沉积)和混入的多种外来岩片(块)构成,是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研究的主体。对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要针对基质和外来岩片(块)分别进行划分、对比研究。特别对基质中的外来岩片(块),要进行物态、时态,相态、位态、变形和变质历程的精细解剖与研究。通过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研究,建立造山带地层系统理论模型,恢复造山带形成和演化历程。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47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5 条
[1]   地层单位与全球界线层型:概念、术语、有关规定与研究实例 [J].
张克信 ;
童金南 ;
赖旭龙 ;
何卫红 ;
江海水 ;
罗根明 .
地质科技情报, 2012, 31 (05) :23-42
[2]   全球大地构造相刍议 [J].
李继亮 .
地质通报, 2009, 28 (10) :1375-1381
[3]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J].
潘桂棠 ;
肖庆辉 ;
陆松年 ;
邓晋福 ;
冯益民 ;
张克信 ;
张智勇 ;
王方国 ;
邢光福 ;
郝国杰 ;
冯艳芳 .
中国地质, 2009, 36 (01) :1-16+255+17
[4]   大地构造相的定义、划分、特征及其鉴别标志 [J].
潘桂棠 ;
肖庆辉 ;
陆松年 ;
邓晋福 ;
冯益民 ;
张克信 ;
张智勇 ;
王方国 ;
邢光福 ;
郝国杰 ;
冯艳芳 .
地质通报, 2008, (10) :1613-1637
[5]   大地构造相在东昆仑造山带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J].
张克信 ;
朱云海 ;
殷鸿福 ;
王国灿 ;
陈能松 ;
侯光久 .
地球科学, 2004, (06) :661-666
[6]   New paleontological evidence on time determination of the east part of the Eastern Kunlun Mélange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J].
ZHANG Kexin LIN Qixiang ZHU Yunhai YIN Hongfu LUO Mansheng CHEN Nengsong WANG Guocan Faculty of Earth Scienc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China .
ScienceinChina(SeriesD:EarthSciences), 2004, (10) :865-873
[7]   东昆仑东段混杂岩建造时代厘定的古生物新证据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张克信 ;
林启祥 ;
朱云海 ;
殷鸿福 ;
骆满生 ;
陈能松 ;
王国灿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3) :210-218
[8]   史密斯地层与非史密斯地层 [J].
张克信 ;
殷鸿福 ;
朱云海 ;
王国灿 ;
冯庆来 ;
龚一鸣 .
地球科学, 2003, (04) :361-369
[9]   试论构造地层学、非史密斯地层学和造山带地层学 [J].
王五力 .
地层学杂志, 2000, (S1) :352-358
[10]   关于构造地层学研究与构造地层单位使用的讨论 [J].
汤加富 ;
秦德厚 ;
吴传荣 ;
钱存超 .
地层学杂志, 2000, (S1) :347-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