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可溶性稀土在土壤中的形态及有效性研究

被引:16
作者
陈照喜,王晓蓉,田笠卿
机构
[1] 华东冶金学院化工系,南京大学环科系
关键词
稀土元素,形态分布,有效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G146.4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研究了添加可溶性稀土进入两种土壤后的形态分配规律、影响因素及各形态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试红壤中稀土的形态分配系数呈:残渣态>交换态>紧结有机态>松结有机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黄棕壤中稀土的形态分配系数呈:残渣态>交换态>松结有机态>紧结有机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其分配系数大小则受土壤类型和添加稀土的影响。两种供试土壤中有效性稀土的主要给源为交换态及松结有机态。
引用
收藏
页码:74 / 7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我国主要类型土壤对稀土元素的吸附和解吸特征 [J].
冉勇 ;
刘铮 .
中国稀土学报, 1992, (04) :377-380
[2]   土壤锌、铜、铁、锰形态区分方法的选择 [J].
蒋廷惠 ;
胡霭堂 ;
秦怀英 .
环境科学学报, 1990, (03) :280-286
[3]   不同土壤环境中镉的形态分配及活性研究 [J].
韩凤祥 ;
胡霭堂 ;
秦怀英 .
环境化学, 1990, (01) :49-53
[4]   我国东部地区土壤中的稀土元素 [J].
朱其清 ;
刘铮 .
中国稀土学报, 1988, (04) :59-63
[5]  
环境背景值和环境容量研究[M]. 科学出版社 , 国家环境保护局编, 1993
[6]  
土壤理化分析[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编,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