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旱地玉米对间作大豆和花生边行效应影响的研究

被引:19
作者
张向前 [1 ]
黄国勤 [2 ]
卞新民 [1 ]
赵其国 [3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2]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
[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玉米; 豆科作物; 间作; 边行效应; 叶绿素; 叶面积指数; 根干重;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S565.1 [大豆]; S565.2 [花生];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深入了解间作豆科作物的边行效应,研究了低施氮肥条件下(50 kg·hm-2)玉米对间作大豆和花生边行(叶绿素、叶面积指数、根干重、根瘤、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在施氮肥和不施氮肥条件下间作大豆和花生边1行和边2行的叶绿素含量在不同生育时期均高于其单作,而边3行与单作相比变化不明显。间作同样可以增加大豆和花生不同生育时期边1行和边2行的叶面积指数,而对边3行无明显影响,且间作的效果小于该施氮水平。不施氮条件下,间作大豆边1行和边2行的单株根干重高于单作14.7%和2.8%,间作花生边1行和边2行高于单作16.5%和3.1%;施氮条件下,间作大豆边1行和边2行的单株根干重高于单作11.3%和1.3%,间作花生边1行和边2行高于单作13.5%和4.6%,而边3行与单作相比无明显变化,且该施氮肥的效果大于间作。间作同样可以增加大豆和花生边1行和边2行成熟期的单株根瘤数和根瘤重,而对边3行无明显影响,而该施氮水平对根瘤数和根瘤重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施氮肥和间作可以改善大豆和花生的农艺性状,以施氮肥条件下边1行优势最为明显。不施氮肥和施氮肥条件下间作大豆和花生边1行和边2行的单株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及行产量皆高于相应单作,并以边1行为最高,而边3行与单作相比变化不明显,且施氮肥在改善大豆和花生农艺性状提高产量方面的效果大于间作。因此本试验得出间作边行优势效应为边1行>边2行>边3行(单作),且施氮肥的效果大于间作边行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1010 / 101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华北低山丘陵区农林间作系统中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及边行效应研究 [J].
孙守家 ;
桑玉强 ;
孟平 ;
张劲松 ;
贾长荣 ;
任迎丰 .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45 (06) :640-646
[2]   带型配置及施氮量对玉米间作豌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史中欣 ;
柴强 ;
杨彩虹 ;
秦安振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1, 46 (01) :39-43
[3]   遇旱灌水和施肥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J].
张伟 ;
冯利平 ;
邱强 ;
张宝贵 ;
闫晓艳 ;
张鸣浩 .
大豆科学, 2010, 29 (05) :812-815
[4]   间作小麦的边行效应及其与根系空间分布的关系 [J].
齐万海 ;
柴强 ;
于爱忠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5 (01) :72-76
[5]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的作物根系生长及水分吸收[J]. 高阳,段爱旺,刘战东,王和洲,陈金平,刘安能.应用生态学报. 2009(02)
[6]   单作和间作对玉米和大豆群体辐射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J].
高阳 ;
段爱旺 ;
刘祖贵 ;
申孝军 ;
刘战东 ;
陈金平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17 (01) :7-12
[7]   等高植物篱/大豆间作根系相互作用对生长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J].
郭忠录 ;
钟诚 ;
蔡崇法 ;
丁树文 ;
王中敏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01) :59-64
[8]   间作模式下冬小麦与春玉米根系的时空分布规律 [J].
刘浩 ;
段爱旺 ;
孙景生 ;
高阳 ;
申孝军 ;
刘战东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6) :1242-1246
[9]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的研究 [J].
焦念元 ;
宁堂原 ;
赵春 ;
王芸 ;
史忠强 ;
侯连涛 ;
付国占 ;
江晓东 ;
李增嘉 .
作物学报, 2006, (06) :917-923
[10]   不同青贮玉米品种与紫花苜蓿的间作效应 [J].
刘景辉 ;
曾昭海 ;
焦立新 ;
胡跃高 ;
王莹 ;
李海 .
作物学报, 2006, (01) :1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