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巢湖地区二叠系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7
作者
贾蓉芬,赵林,江纳言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关键词
二叠系,有机岩石学,生物标志物,古环境,角鲨烯;
D O I
10.14027/j.cnki.cjxb.1996.02.003
中图分类号
P593 [生物地球化学、气体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对中国东部巢湖地区二叠系的三套富含有机质“黑层”中的代表性样品,进行了生物标志物及有机岩石学等项分析。下二叠系下部栖霞组(样品代号Pt)含生物碎屑泥灰岩的TOC为1.24%-2.27%,Tmax457-495℃,可溶有机质含量150-470×10-6,R°0.91%-1.30%,有机组分主要是海相腐泥基质及沥青。下二叠系上部银屏组(样品代号Y)黑色泥岩的TOC为10.92%,R°2.84%,有机组分几乎全为碳质微粒体,可溶有机质约20×10-6。上二叠系大隆组(样品代号G)黑色泥岩的TOC为0.35%-0.81%,<0.5,可熔有机质约40×10-6,R°1.11%-1.50%。在Pt组样品中见有与陆源生物有关的二环倍半萜烷,在G和Y组样品中见有与喜盐细菌有关并为RIC谱图主峰的角鲨稀,并根据样品甾烷C27,C28和C29的分布,二叠纪巢湖地区位于古特提斯海北缘。有机质的成熟度以Y组最高,G组次之,这与扬子区域其他地区相同,表明古特提斯海扬子区域在上下二叠纪之间曾有过大规模的热液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31
页数:9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