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双单倍体克服籼粳交的不亲和性初探

被引:1
作者
张建军
范昆华
章振华
机构
[1]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上海,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上海,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上海
关键词
籼粳杂交; 双单倍体; 不亲和性; 育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2 [按米的粘性分];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通过对籼粳交F1体细胞愈伤组织的秋水仙素处理和四倍体花药培养,建成了水稻四倍体诱导及双单倍体分解系统。应用这一系统获得了44个籼粳交组合的双单倍体及其自交后代。对这些双单倍体及其后代的遗传分析表明,籼粳交育性可能受寡基因控制,双单倍体途径通过改变正常的世代交替过程,能部分克服籼粳交的不育性及倾籼或倾粳的偏态分离,并具有比F2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双单倍体一代群体中,育性正常的植株约占40%,这是F1所没有的类型。大多数育性正常的双单倍体一代植株,其自交后代仍将保持正常而稳定的育性。在双单倍体后代中,有45.06%的株系倾粳,35.80%的株系倾籼,19.14%的株系属中间型。籼粳双单倍体综合性状的稳定与常规育种相似,需较长时间。
引用
收藏
页码:626 / 63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应用组织培养诱导水稻多倍体 [J].
范昆华 ;
张建军 ;
蒋震涛 ;
章振华 .
上海农业科技, 1991, (04) :35-36+45
[2]   云南稻种资源的综合研究与利用 Ⅱ.亚洲栽培稻分类的再认识 [J].
程侃声 ;
周季维 ;
卢义宣 ;
罗军 ;
黄迺威 ;
刘光荣 ;
王象坤 .
作物学报, 1984, (04) :271-280
[3]   籼粳稻杂交育种的研究 [J].
邢祖颐 ;
李梅芳 ;
王淑敏 ;
何家齐 ;
张晓燕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1980, (02) :24-30
[4]   中国栽培稻种亲缘的研究 [J].
俞履圻 ;
林权 .
作物学报, 1962, (03) :37-62
[5]  
中国稻作学[M]. 农业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主编, 1986
[6]  
水稻花培育种研究[M]. 农业出版社 , 沈锦骅 编, 1983
[7]  
植物染色体及染色体技术[M]. 科学出版社 , 朱澂 主编, 1982
[8]   ANTHER CULTURE OF SOLANUM-TUBEROSUM L [J].
DUNWELL, JM ;
SUNDERLAND, N .
EUPHYTICA, 1973, 22 (02) :317-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