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

被引:10
作者
王学典
机构
[1]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
关键词
历史研究; 客观性; 主观成分; 刚性概念; 弹性概念;
D O 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04.01.003
中图分类号
K0 [史学理论];
学科分类号
060203 ; 0603 ; 060301 ;
摘要
历史学中的"客观性"概念借自于自然科学,但实际上比自然科学中的相应概念要复杂得多。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是,与科学思维不同,在历史思维中有着一种无法排除的主观成分在起作用,这个因素限制了历史学家所能希望获得的客观性。人们的确不能要求历史学家们不带任何预设地进入他们的研究对象,而历史思维中"主观成分"的存在恰恰是历史学成其历史学的关键。自然科学中的"客观性"是一个刚性概念,在历史学中它则只是一个弹性概念,仅具有量的属性。所谓的"客观性"与其说指向历史本身,不如说是更多地强调了对"主观性"的约束;它在这里也并不是对客体历史真实性的一种承诺,而是对史家学术良知的一种衡量尺度。任何历史的叙述者、诠释者都希望他笔下的历史被尽可能多的人接受,而要做到这一步,他必须尽可能地克服他自己及其所属集团的偏见,克服得越多越彻底,他也就越"客观"。所以,"客观性"在史学实践的意义上只是一个程度问题。"主观"与"客观"在此也并不是两个互不关涉、界限分明的独立范畴,而只是一个比重问题、分量问题,———历史学中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相比,只在一种弱化的、次要的意义上才是可能的。也需指出,"客观性"问题并不均等地出现在一切历史问题上,它与"主观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一般只表现在那些与现实利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李自成结局研究[M]. 辽宁人民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李自成结局研究课题组[编著], 1998
[2]  
历史哲学[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英)沃尔什(Walsh, 1991
[3]  
文史论集[M]. 人民出版社 , 郭沫若著, 1961
[4]  
社会学[上册] .2[美]伊恩·罗伯逊. 商务印书馆 .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