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7 条
日本核泄漏对我国北方典型区域的影响
被引:9
作者:
张文杰
徐义生
徐峻
何友江
赵雪艳
孟凡
白志鹏
机构: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 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
TSP;
PM10;
轨迹分析;
模式模拟;
D O I:
10.13198/j.res.2013.03.53.zhangwj.012
中图分类号:
X820.3 [环境影响评价];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为研究2011年3月日本核泄漏对我国北方典型区域的影响,通过采集北京、青岛两地的TSP和PM10样品,对大气颗粒物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监测,分析其污染水平;并结合气象条件等因素,运用Models-3CMAQ模式数值模拟和HYSPLIT-4轨迹,分析了日本放射性核素的传输方向及其可能对我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北京监测点于3月29日开始监测到微量的131I、134Cs、137Cs、7Be,随后几天各核素浓度迅速增加,于4月1—3日达到峰值(在PM10中的浓度分别为1.87×10-3、4.60×10-4、6.52×10-4、8.52×10-3Bqm3)后,131I逐渐减小直至检测不到,134Cs、137Cs的浓度则保持在较低浓度水平(<5×10-5Bqm3)且稳定,7Be则保持较高的浓度水平(4.23×10-3~9.42×10-3Bqm3),并随时间的波动出现峰值.青岛监测点的各放射性核素浓度特征与北京监测点类似.②4种放射性核素均保持在较低的浓度水平,从监测数据看对人体健康应该不会造成太大影响.③Models-3CMAQ模式数值模拟和HYSPLIT-4轨迹分析均显示,日本核泄漏期间,福岛的气团均是向其东南、东北方迁移,因此检测到的放射性核素应该主要是通过高空扩散由西向东绕地球一圈后传输到我国的.
引用
收藏
页码:274 / 280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