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中低产田占稻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这是造成粮食单产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因此,采用有效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是发展农业生产、振兴江西经济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鉴于上述原因,省财政厅、省科委先后于1987年、1988年列为专项研究和“七、五”重点项目,要求在较大面积上三年每亩增产稻谷200公斤,并提出中低产田综合改造和增产配套技术。该研究在分宜、金溪、铅山县的六个乡、十七个行政村23412亩稻田,经三年的综合技术改造,稻谷全年亩产由1987年的476.0公斤提高到727.7公斤,每亩增产251.7公斤。辐射面积131290亩,亩产由1987年的491公斤提高到595.2公斤,平均每亩增产 104.2公斤。示范区和辐射面,三年累计增产稻谷3617.87公斤,增产油菜籽21.9万公斤,增值2563.18万元。通过对工程治水、培肥改土、耕作改制、垄作栽培、灌溉方法、良种搭配、配方施肥、叶龄模式栽培等单项试验和综合研究,以及109个项目的大面积生产调查,提出了适应面广、实用性强的《中低产田综合改造和增产配套技术规程》,并取得如下主要结果: 一、工程治水 通过红壤、冷浸两种类型稻田,大面积农田沟系建设投资效益比较,红壤型中低产田,农田沟系配套,每亩需投工9个,完成土石方8~10m3,投资20元;冷浸型中低产田,每亩需投工21个,完成土石方2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