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1 条
青海共和盆地土壤风蚀的137Cs法研究(Ⅰ)——137Cs分布特征
被引:17
作者:
严平
董光荣
张信宝
邹学勇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沙漠研究中心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4]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沙漠研究中心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5] 甘肃兰州
[6] 四川成都
[7] 北京
来源:
关键词:
土壤风蚀;
共和盆地;
137Cs含量;
137Cs剖面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1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土壤风蚀作为土地沙漠化的首要环节,对其准确测定和评估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放射性核素137Cs作为人类核试验的产物,以其独特的理化性质而成为研究土壤侵蚀和泥沙沉积一种良好的示踪源。137Cs法在水蚀研究领域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而在风蚀研究中的应用却相对不足,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作者选择青海共和盆地作为研究区,探讨137Cs法在土壤风蚀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对共和盆地不同类型土壤剖面的137Cs取样分析,基本查清了区域137Cs分布的若干特性,测定出不同类型土地137Cs活度的排序为:林地>干湖盆>高寒草原>旱作农田≈干草原>固定沙丘>荒漠草原>流动沙丘>风蚀地,137Cs总量的排序为:干湖盆>林地>流动沙丘>高寒草原>旱作农田≈干草原>固定沙丘>荒漠草原>风蚀地。并分析了一些典型剖面的137Cs深度分布及其机制,将137Cs深度剖面划分为正常剖面、沉积剖面、侵蚀剖面和人为扰动剖面4种型式。沙丘砂由于遭受反复吹失和沉积,其137Cs含量逐渐减小,趋于微量的均匀化;而高寒草原的137Cs含量在区域上也较为均匀,在深度分布上,接近负指数分布曲线保存了相对完好的137Cs初始沉积剖面,是理想的137Cs背景值样点。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68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