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00—2009年碳循环研究

被引:4
作者
肖玲
赵先贵
栾建伟
机构
[1]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碳循环; 碳源; 碳汇; 碳安全; 甘肃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对甘肃省2000—2009年的碳源和碳汇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该地区碳源、碳汇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并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甘肃省碳源由2000年的4.294 7×108t/a逐年增加至2009年的5.630 7×108t/a,10年间增加了31.11%。而同期碳汇由3.959 5×108t/a逐年增加到4.899 1×108t/a,仅增加了23.73%。显然,碳源的增加速率高于碳汇。甘肃省2000年碳失汇为0.335 2×108t/a,2009年增至0.731 6×108t/a。预测甘肃省2015年碳源总量将达到6.719 3×108t/a,碳汇总量为5.548 7×108t/a,碳失汇将达到1.170 6×108t/a。显而易见,如不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甘肃碳源与碳汇的失衡将不断加剧,碳安全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引用
收藏
页码:122 / 125+130 +13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上海碳源碳汇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赵敏.华东师范大学.2010, 11
[2]  
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土壤碳汇研究.[D].郭李萍.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 06
[3]  
甘肃省农村地区生物质能源环境经济益研究.[D].刘敏.兰州大学.2010, 11
[4]   广东省碳源碳汇现状评估及增加碳汇潜力分析 [J].
匡耀求 ;
欧阳婷萍 ;
邹毅 ;
刘宇 ;
李超 ;
王德辉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12) :56-61
[5]   农村户用沼气池产气能力测试及效益评价 [J].
王东红 ;
杨仲儒 ;
孙小兵 .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0, (23) :50-50
[6]   石灰生产项目环评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J].
吕鸿雁 .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10, 34 (03) :93-94
[7]   中国草原土壤呼吸作用研究进展 [J].
鲍芳 ;
周广胜 .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 (06) :713-726
[8]   我国碳排放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 [J].
徐大丰 .
江西社会科学, 2010, (04) :79-82
[9]   水热因子对沙漠地区土壤呼吸的影响 [J].
高艳红 ;
张志山 ;
刘立超 ;
贾荣亮 .
生态学报, 2009, 29 (11) :5995-6001
[10]   “八国集团”2009意大利峰会减排目标下的全球碳排放情景分析 [J].
方精云 ;
王少鹏 ;
岳超 ;
朱江玲 ;
郭兆迪 ;
贺灿飞 ;
唐志尧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10) :1339-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