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年代问题

被引:1
作者
杜水生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旧石器时代中期; 年代序列;
D O I
10.16143/j.cnki.1001-9928.2006.03.003
中图分类号
K871 [各代文物考古];
学科分类号
0601 ;
摘要
本文运用黄土地层学、气候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的方法尝试建立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发展序列,认为大荔遗址、丁村遗址、周口店15地点、许家窑遗址、陕西长武窑头沟、辽宁喀左鸽子洞的年代分别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的阶段7-8、6-4、6、4、4、3。并认为中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在北方的最终消失大约在阶段6,如以中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消失作为中晚更新世界限,则和黄土地层学的研究结果比较吻合。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3+60 +6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用黄土地层学方法研究丁村组的时代 [J].
李有利 ;
傅建利 ;
胡晓猛 ;
杨景春 ;
马志正 .
地层学杂志, 2001, (02) :102-106
[2]   大荔人所在层位贝壳的电子自旋共振年龄 [J].
尹功明 ;
孙瑛杰 ;
业渝光 ;
刘武 .
人类学学报, 2001, (01) :34-38
[3]   大荔人头骨化石产地地层的再研究附视频 [J].
薛祥煦 ;
于学锋 ;
李永项 .
地层学杂志, 2000, (03) :210-214
[4]   大荔人化石层位上限年龄的地质学证据 [J].
尹功明 ;
赵华 ;
卢演俦 ;
刘武 ;
陈杰 ;
孙瑛杰 .
第四纪研究, 1999, (01) :93-93
[5]   中更新世以来兽类地理分布的变化及其天文气候学的解释 [J].
徐钦琦 .
古脊椎动物学报, 1992, (03) :233-241
[6]   丁村组底界的侵蚀面 [J].
陶富海 ;
解晓勇 .
地层学杂志, 1990, (04) :311-314
[7]   中国北方晚更新世河湖相地层与风积黄土 [J].
郑洪汉 .
地球化学, 1989, (04) :343-351
[8]   北京猿人和丁村人的氨基酸年龄测定 [J].
周义华 .
人类学学报, 1989, (02) :177-181
[9]   铀子系法测定骨化石年龄的可靠性研究及华北地区主要旧石器地点的铀子系年代序列 [J].
陈铁梅 ;
原思训 ;
高世君 .
人类学学报, 1984, (03) :259-269
[10]   大荔人化石地点第二次发掘简报 [J].
张森水 ;
周春茂 .
人类学学报, 1984, (01) :19-2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