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高利害考试之负面后效——以科举、高考为例

被引:21
作者
郑若玲 [1 ]
陈为峰 [2 ]
机构
[1]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 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大规模高利害考试; 考试后效; 科举; 高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24.4 [实习];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以考试选才,考试在当今中国也被广泛使用,尤其是高考制度,具有广泛而重大的社会影响。古代科举与当今高考的考试后效都十分明显——在做出巨大社会贡献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具有重大消极影响的弊端。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古代科举与当今高考为例,尝试对大规模高利害考试的利害分布及其产生的负面后效做初步研究。科举与高考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负面后效,其根源在于利害与风险的高集中性,承载着过重的责任与重负。根治负面后效的最有效措施莫过于分散其利害的高集中性,将其评价功能和利益分配机制予以疏散,对人才实行综合评价。
引用
收藏
页码:147 / 15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M].刘海峰; 张亚群; 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唐摭言校注.[M].(五代)王定保撰;姜汉椿校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  
槐花黄,举子忙.[M].王炎平著;.东方出版社.1998,
[4]  
中国绅士.[M].李荣昌译;张仲礼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5]  
老学庵笔记.[M].(宋)陆游著;.上海书店.1990,
[6]  
康有为政论集.[M].汤志钧 编.中华书局.1981,
[7]   十年来高校考试招生改革的新进展 [J].
刘海峰 .
中国高等教育, 2012, (19) :11-13
[8]   科举至公之道及其现实启思 [J].
郑若玲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05) :58-66
[9]   高考公平的忧思与求索 [J].
郑若玲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0, 8 (02) :14-29+187
[10]   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申论 [J].
张希清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5) :9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