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空间结构的基本类型与划分方法

被引:5
作者
孙威 [1 ,2 ,3 ]
李佳洺 [1 ,2 ]
李洪省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空间结构; 中心—外围; 人口密度; 交通可达性; 京津冀地区;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6.12.030
中图分类号
F129.9 [中国经济地理];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020103 ;
摘要
以京津冀地区为案例,采用人口密度和交通可达性两个指标,基于10 km格网数据将京津冀地区的空间结构划分为内层中心空间、外层中心空间、人口稠密的过渡空间、人口稀薄的过渡空间、人口增长的边缘空间、人口稀薄的边缘空间六种类型,结果表明:1中心空间以占9.87%的土地面积集聚了31.39%的人口,边缘空间以占75.42%的土地面积集聚了47.95%的人口,中心空间的人口密度是边缘空间的4.97倍。2中心空间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天津的市辖区以及保定和廊坊的部分市辖区内。边缘空间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的北部、西部和南部,这些地区以山区和粮食主产区为主。该格局反映了这一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相耦合的基本特点。3比照主体功能区划方案,中心空间和过渡空间与开发类地区的拟合度达61.6%,边缘空间与保护类地区的拟合度达72.1%,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11 / 21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十一五”期间地域空间规划的科技创新及对“十二五”规划的政策建议 [J].
樊杰 ;
孙威 ;
陈东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9, 24 (06) :601-609
[2]   经济地理区位分析的思路与方法——以江苏省灌河口地区为例 [J].
陆玉麒 ;
董平 .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 (02) :301-306
[3]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J].
樊杰 .
地理学报, 2007, (04) :339-350
[4]   人口数据格网化模型研究进展综述 [J].
符海月 ;
李满春 ;
赵军 ;
刘永学 .
人文地理, 2006, (03) :115-119+114
[6]  
全国及各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M]. 人民出版社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5
[7]  
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M]. 商务印书馆 , (德) 克里斯塔勒,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