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量秸秆机械化还田对稻麦产量及土壤碳活性的影响

被引:41
作者
张永春 [1 ,2 ]
汪吉东 [1 ,2 ]
聂国书 [3 ]
丁汉平 [3 ]
孙丽 [1 ]
许仙菊 [1 ]
王志明 [1 ]
机构
[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2] 农业部苏州水稻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3] 江苏省丹阳市农业机械管理局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活性有机质; 碳库管理指数;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233.2 [种植作业机械化];
学科分类号
082801 ;
摘要
通过在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开展的机械化稻麦秸秆还田试验,对秸秆还田后水稻、小麦的产量与土壤碳库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连续秸秆还田3年,小麦苗期的平均株高、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总生物量分别比对照高5%、16%、13%、16%。水稻、小麦产量比对照分别增产180~810 kg/hm2、150~480 kg/hm2,增产幅度分别为2.1%8.6%、5.1%13.0%。秸秆还田改善了土壤有机质状况,且有机质各组分对秸秆归还的响应有差异,以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活性有机质增加最多,为初始土壤的2.5倍,总有机质增加最少,增幅为初始土壤的26%。与初始土壤相比,半量、全量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分别增加了1.52~1.94、1.22~1.99。与对照土壤相比,半量、全量秸秆还田后耕层土壤的碳库管理指数(CPMI)分别提高了67.7%、72.0%。说明秸秆全量还田对于提高耕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更有效。水稻季的耕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显著低于小麦季的耕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稻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各组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作物产量与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相关性要好于有机质,因此,从土壤生产力的角度出发,短期内活性有机质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比总有机质有更好的指示与评价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833 / 83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中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的经济损失研究 [J].
王丽 ;
李雪铭 ;
许妍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02) :170-175
[2]   不同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及pH值的影响 [J].
汪吉东 ;
张永春 ;
俞美香 ;
沈明星 ;
许仙菊 .
江苏农业学报, 2007, (06) :573-578
[3]   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J].
孙星 ;
刘勤 ;
王德建 ;
张斌 .
土壤, 2007, (05) :782-786
[4]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全面提升江苏农机化发展水平 [J].
沈建辉 .
江苏农机化, 2007, (03) :5-8
[5]   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活性有机质与碳库管理指数变化 [J].
徐明岗 ;
于荣 ;
王伯仁 .
土壤学报, 2006, (05) :723-729
[6]   长期施肥对我国典型土壤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J].
徐明岗 ;
于荣 ;
孙小凤 ;
刘骅 ;
王伯仁 ;
李菊梅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04) :459-465
[7]   稻麦两熟地区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施肥技术的增产培肥效果 [J].
王振忠 ;
吴敬民 ;
陈留根 ;
朱普平 .
江苏农业学报, 2003, (03) :151-156
[8]   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J].
劳秀荣 ;
孙伟红 ;
王真 ;
郝艳如 ;
张昌爱 .
土壤学报, 2003, (04) :618-623
[9]   秸秆碳的田间原位分解和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 [J].
王志明 ;
朱培立 ;
黄东迈 ;
刘海琴 .
土壤学报, 2003, (03) :446-453
[10]   施肥对土壤不同碳形态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J].
沈宏 ;
曹志洪 ;
徐志红 .
土壤学报, 2000, (02) :16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