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1 条
不同量秸秆机械化还田对稻麦产量及土壤碳活性的影响
被引:41
作者:
张永春
[1
,2
]
汪吉东
[1
,2
]
聂国书
[3
]
丁汉平
[3
]
孙丽
[1
]
许仙菊
[1
]
王志明
[1
]
机构:
[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2] 农业部苏州水稻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3] 江苏省丹阳市农业机械管理局
来源: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活性有机质;
碳库管理指数;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233.2 [种植作业机械化];
学科分类号:
082801 ;
摘要:
通过在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开展的机械化稻麦秸秆还田试验,对秸秆还田后水稻、小麦的产量与土壤碳库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连续秸秆还田3年,小麦苗期的平均株高、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总生物量分别比对照高5%、16%、13%、16%。水稻、小麦产量比对照分别增产180~810 kg/hm2、150~480 kg/hm2,增产幅度分别为2.1%8.6%、5.1%13.0%。秸秆还田改善了土壤有机质状况,且有机质各组分对秸秆归还的响应有差异,以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活性有机质增加最多,为初始土壤的2.5倍,总有机质增加最少,增幅为初始土壤的26%。与初始土壤相比,半量、全量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分别增加了1.52~1.94、1.22~1.99。与对照土壤相比,半量、全量秸秆还田后耕层土壤的碳库管理指数(CPMI)分别提高了67.7%、72.0%。说明秸秆全量还田对于提高耕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更有效。水稻季的耕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显著低于小麦季的耕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稻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各组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作物产量与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相关性要好于有机质,因此,从土壤生产力的角度出发,短期内活性有机质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比总有机质有更好的指示与评价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833 / 838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