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瘀学说在中风病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11
作者
杨利
张志强
机构
[1] 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
关键词
中风病; 毒瘀学说;
D O I
10.13457/j.cnki.jncm.2010.05.010
中图分类号
R255.2 [中风];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分为风、火、痰、瘀、虚5大类,《中医内科学》教材即是此观点。近年来,随着"毒"的概念提出,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指导临床辨证治疗具有重大的意义。笔者就毒瘀学说在中风病中的应用初探如下。1毒邪的概念周庆博等[1]对于"毒"的定义,多引自《说文解字》:"毒,厚也,害人之草"。究其本义,此"毒"乃毒药之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25 / 126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通塞脉片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观察 [J].
韩景献 ;
韩力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 (07) :591-592
[2]   1418例中风患者痰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探析 [J].
杨利 ;
黄燕 ;
蔡业峰 ;
杜宝新 ;
陈红霞 ;
卢明 ;
黄培新 .
辽宁中医杂志, 2004, (06) :459-460
[3]   通塞脉片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0例 [J].
顾锡镇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02) :83-84+117
[4]   通塞脉片治疗急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80例 [J].
曹树平 ;
陈荣明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02) :116-117
[5]   解毒降浊法在中风病中的地位 [J].
刘轲 ;
李建生 .
辽宁中医杂志, 2003, (11) :893-894
[6]   通塞脉片临床应用概述 [J].
高学敏 .
北京中医, 2003, (01) :64-65
[7]   中风热毒论 [J].
周庆博 ;
骆丰 .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03) :176-178
[8]  
毒证论[M].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陆拯著, 1997
[9]  
悬壶漫录[M].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任继学著,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