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型叠合盆地及其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之一)——叠合盆地划分与研究方法

被引:58
作者
金之钧
机构
[1]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单型盆地; 叠合盆地; 波动分析; 油气成藏体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2 [地质构造、油气藏(田)的形成];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盆地形成演化历史及结构特征,将中国沉积盆地划分为单型与叠合型两大类。单型盆地的原型可以划分为克拉通盆地、拉张盆地和挤压盆地。2种或3种单型盆地的叠合可以形成若干不同的叠合盆地。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以成盆-成烃-成藏的动态过程分析为主线,在成盆方面,关键构造变革期的盆山耦合关系与盆地结构的形成和改造是研究的基础;在成烃方面,应加强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与优质烃源岩的发育环境、生排烃机理和效率的研究;在成藏方面,强调叠合盆地油气聚散机理与含油气系统演化。针对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多旋回性,采用波动分析方法是叠合盆地分析的有效方法之一。鉴于叠合盆地多源、多期油气运聚、调整成藏的特点,使用“元素-结构-功能”系统思想体系,提出了油气成藏体系的概念,采用“源-位”分类方案,建立了油气成藏体系的6种结构类型。
引用
收藏
页码:553 / 56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叠合盆地油气资源评价问题及其研究意义 [J].
庞雄奇 ;
金之钧 ;
姜振学 ;
左胜杰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1) :9-13
[2]   改造型含油气盆地类型及研究思路 [J].
王定一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1) :19-23
[3]   活动性强、深部作用活跃——中国沉积盆地的两个重要特点 [J].
刘池洋 ;
赵重远 ;
杨兴科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1) :1-6+23
[4]   中国中西部类前陆盆地特征及含油气性 [J].
杨明慧 ;
刘池洋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1) :46-49
[5]   软碰撞、叠覆造山和多旋回缝合作用 [J].
任纪舜 ;
牛宝贵 ;
刘志刚 .
地学前缘, 1999, (03) :85-93
[6]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及勘探方向 [J].
黄第藩 ;
赵孟军 ;
张水昌 .
新疆石油地质, 1999, (03) :15-18+94-95
[7]   利用地震层速度和声波时差预测盖层封闭能力 [J].
佘晓宇 ;
吴亚军 ;
罗开平 ;
陈德卿 ;
曾涛 ;
高尚海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9, (02) :59-63
[8]   塔里木盆地一级演化周期的识别及其意义 [J].
金之钧 ;
刘国臣 ;
李京昌 ;
吕修祥 ;
汤良杰 .
地学前缘, 1998, (S1) :194-200
[9]   米兰科维奇旋回识别问题 [J].
金之钧 ;
李京昌 ;
刘国臣 .
地学前缘, 1997, (Z2) :26-26
[10]   中国含油气盆地波状运动特征研究 [J].
张一伟 ;
李京昌 ;
金之钧 ;
刘国臣 .
地学前缘, 1997, (Z2) :309+3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