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泥石流灾害的特征

被引:25
作者
谢洪
钟敦伦
李泳
韦方强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四川 成都
[3] 四川 成都
[4] 四川 成都
关键词
长江上游; 泥石流灾害; 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泥石流];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长江上游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跃、地形起伏巨大、降水丰沛而集中,对泥石流发育极为有利;而长期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如过度采伐森林、毁林开荒、陡坡耕作、建设和采矿不合理弃渣等)则对生态环境造成强烈破坏,加剧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使长江上游成为我国泥石流活动最强烈及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据统计,1753~2002年的200多年中,区内仅一场泥石流致死百人以上的特大灾害点就达17个,累计死亡近6000人;致死百人以下的灾害点更多,致死十人以下的灾害点不计其数,死亡人数总和远远大于上列数字;有60余个市县政府驻地城镇受泥石流危害或威胁,乡镇则多达上百个。由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每年数十到数百人,经济损失10~15(亿元/a)。其灾害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泥石流灾害已成为制约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泥石流灾害,掌握其特征,是长江上游防灾减灾所必需,对促进长江上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上游已查明的泥石流沟6800余条。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地形高差及岩性差异,使区内发育的泥石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石相当齐全,除无火山泥石流外,几乎包含了世界上目前已发现的其他各种类型的泥石流。在青藏高原边缘等岭谷高差变化大的地貌过渡带,
引用
收藏
页码:94 / 9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泥石流与人类经济活动 [J].
钟敦伦 ;
谢洪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9, (03) :100-106
[2]   云南蒋家沟泥石流固体物质补给量 [J].
杨仁文 .
山地研究, 1997, (04) :305-307
[3]   长江上游泥石流的灾害及分布 [J].
谢洪,钟敦伦,韦方强 .
山地研究, 1994, (02) :71-77
[4]  
泥石流研究与防治[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编著,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