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百年(1901~2001年)浅源强震活动及生命损失回顾与分析

被引:14
作者
傅征祥
刘桂萍
邵辉成
丁香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3] 陕西省地震局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浅源强震活动; 生命损失; 1901~2001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5 [地震活动性、地震区域划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简要回顾和初步分析了中国大陆百年(1901~2001年)浅源地震活动(MS≥6.0)及生命损失的某些特征.1901~2001年中国大陆发生约420次6级以上的浅源强震,其中88%发生在大陆西部.其原因可能与西部活动地块的变形与运动相对强烈有关;大陆西部的平均震源深度(25km)比东部(16km)的深,这可能与大陆西部地壳厚度比东部明显的厚有关;震源深度随深度的不均匀分布,可能与地壳断层摩擦学和流变学性质随深度变化有关;大陆浅源强震活动呈现时空群集的过程;反映地震强度分布的震级(MS)频度(Nc)关系是lgNc=8.64-0.99MS.在1901~2001年间地震造成生命损失约60余万人,其中,河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损失最大,地震死亡人数分别约是250700和246200人;地震死亡人数与地震震级的统计关系并没有显示出一种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表明地震生命损失除了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和地面震动大小有关外,还应与地震发生的时间、地震区的建筑物破坏程度和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直接相关.地震死亡人数(D)及其事件的累计频度(Nc)的关系是lgNc=2.40-0.39lgD,表明地震死亡人数的分布是分形的.
引用
收藏
页码:367 / 37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中国地震年鉴.[M].《中国地震年鉴》编辑部编;赵和平主编;.地震出版社.2002,
[2]  
分形几何学.[M].陈〓;陈凌编著;.地震出版社.1998,
[3]  
中国地震年鉴.[M].陈〓主编;.地震出版社.1997,
[4]  
中国古今地震灾情总汇.[M].楼宝棠主编;.地震出版社.1996,
[5]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M].国家地震局《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编委会编制;马杏垣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
[6]  
1966-1976年中国九大地震.[M].马宗晋 著.地震出版社.1982,
[7]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状态.[J].李延兴;杨国华;李智;郭良迁;黄珹;朱文耀;符养;王琪;江在森;王敏.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 S1
[8]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张培震;邓起东;张国民;马瑾;甘卫军;闵伟;毛凤英;王琪.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 S1
[9]   中国大陆地震震源深度及其构造含义 [J].
张国民 ;
李丽 ;
马宏生 ;
汪素云 ;
张晓东 .
科学通报, 2002, (09) :663-668+721
[10]   青藏高原北缘海原、古浪、昌马大地震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分析 [J].
傅征祥 ;
刘桂萍 ;
陈棋福 .
地震地质, 2001, (01) :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