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能促进就业增长吗

被引:15
作者
庄德林 [1 ]
吴靖 [1 ]
杨羊 [2 ]
晋盛武 [1 ]
机构
[1]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2]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协同集聚; 就业效应; 挤出效应; 互补效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49.2 [中国];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F719 [服务业];
学科分类号
020207 ; 1202 ; 120202 ; 020106 ; 020205 ; 0202 ;
摘要
产业的协同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产业政策,它对就业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从理论上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区域内和区域间就业效应,并基于中国31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会显著提升区域内总就业水平,而且对区域内制造业就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均具有促进作用;制造业集聚会促进区域内制造业就业增长,但也会抑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域内协同集聚总体上抑制了就业增长,它们的省际协同集聚对区域内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总体就业均具有显著的空间互补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6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1]   基于互联网视角的二三产业空间非一体化研究——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经验证据 [J].
陈国亮 ;
唐根年 .
中国工业经济, 2016, (08) :76-92
[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门槛与制造业升级研究——基于集聚三重效应的分析 [J].
卢飞 ;
刘明辉 .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6, (04) :24-35
[3]   劳动力流动、协同集聚与城市结构匹配 [J].
胡尊国 ;
王耀中 ;
尹国君 .
财经研究, 2015, 41 (12) :26-39
[4]   产业聚集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刘军 ;
杨浩昌 .
经济问题探索, 2015, (11) :79-87
[5]   产业集聚和工资“俱乐部”:来自地级市制造业的经验研究 [J].
谢露露 .
世界经济, 2015, 38 (10) :148-168
[6]   中国城市制造业就业对服务业就业的乘数效应 [J].
袁志刚 ;
高虹 .
经济研究, 2015, 50 (07) :30-41
[7]   集聚类型、劳动力市场特征与工资—生产率差异 [J].
赵伟 ;
隋月红 .
经济研究, 2015, 50 (06) :33-45+58
[8]   经济集聚、选择效应与企业生产率 [J].
李晓萍 ;
李平 ;
吕大国 ;
江飞涛 .
管理世界, 2015, (04) :25-37+51
[9]   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空间面板的实证分析 [J].
晋盛武 ;
盛淑洁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 31 (01) :80-86
[10]   产业集群动态演化规律与地方政府政策 [J].
阮建青 ;
石琦 ;
张晓波 .
管理世界, 2014, (12) :7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