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两种新的翼手龙类化石(英文)

被引:17
作者
汪筱林
周忠和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关键词
辽宁朝阳; 早白垩世; 九佛堂组; 热河群; 翼手龙亚目; 夜翼龙科; 古魔翼龙科;
D O I
10.19615/j.cnki.1000-3118.2003.01.003
中图分类号
Q915 [古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简要报道了辽西热河群上部九佛堂组两件新的翼手龙类化石 ,即夜翼龙科(Nyctosauridae)的张氏朝阳翼龙 (新属、新种 )Chaoyangopteruszhangigen .etsp .nov.和古魔翼龙科 (Anhangueridae)的顾氏辽宁翼龙 (新属、新种 )Liaoningopterusguigen .et.sp .nov.。前者为保存较完整的化石骨架 ,后者为一大型翼龙的头骨和部分头后骨骼化石。朝阳翼龙是夜翼龙科在亚洲大陆的首次确切的化石记录 ,也是层位最低和保存最完整的化石骨架。朝阳翼龙具有4节翼指骨 ,手指爪粗大弯曲 ,这些发现补充和修正了前人认为的夜翼龙科只有 3节翼指骨 ,手指爪退化缺失等一些重要的形态学特征。朝阳翼龙与该科的Nyctosaurusgracilis头后骨骼相比 ,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如胫骨特长 ,远长于股骨 ,翼掌骨和第 1翼指骨相对较短 ,肩胛骨短于乌喙骨等。辽宁翼龙是我国已发现的个体最大的翼龙化石 ,发育前上颌骨和齿骨弧形脊突这一古魔翼龙科的重要鉴别特征。与该科的其他成员相比 ,辽宁翼龙上、下颌的牙齿较少 ,仅分布在其前部 ,齿列约占上、下颌长度的 1 / 2。上颌第 1、3齿小 ,第 2、4齿巨大 ,其中第 4齿最大 ,为已知翼龙中最大的牙齿。牙齿具有明显的替换现象。夜翼龙科的成员仅分布于美洲大陆的晚白垩世地层中 ,而古魔翼龙科的成员则是
引用
收藏
页码:34 / 4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翼手龙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J].
汪筏林 ;
周忠和 .
科学通报, 2002, (20) :1521-1527+1601
[2]   记辽宁一新翼龙化石(喙嘴龙亚目) [J].
姬书安 ;
季强 .
江苏地质, 1998, (04) :9-16
[3]   辽宁西部翼龙类化石的首次发现 [J].
姬书安 ;
季强 .
地质学报, 1997, (01) :1-6+97
[4]  
Two new ornithurine bird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western Liaoning, China[J] . Zhonghe Zhou,Fucheng Zhang.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2001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