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税起征点的研究

被引:11
作者
郝朝艳 [1 ]
梁爽 [2 ]
毛亮 [3 ]
张海洋 [4 ]
平新乔 [2 ]
机构
[1] 中央财经大学
[2] 北京大学
[3] 深圳大学
[4]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起征点; 搜寻和匹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12.42 [税收];
学科分类号
020203 ;
摘要
本文提供了一种方法,即通过数值模拟,考察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劳动就业率、社会公平以及社会福利水平的相互关系。本文以搜寻和匹配模型为基础,根据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对分级税率和税级距的设定,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了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计算结果显示:(1)中国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但空间并不大。(2)提高起征点可以增加就业,若将起征点由2 000元提高到2 800元,就业率可以提高两个百分点。但起征点从2 800元再继续提高,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就微乎其微了。(3)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公平。因此,要兼顾社会公平,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不宜过高。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改革不应该强调起征点,以家庭作为课税单位才是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6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中国城市居民预防性储蓄及预防性动机强度:1999—2003 [J].
施建淮 ;
朱海婷 .
经济研究, 2004, (10) :66-74
[2]   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 [J].
龙志和 ;
周浩明 .
经济研究, 2000, (11) :33-38+79
[3]  
管理者微观经济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 克雷普斯, 2006
[4]  
Looking into the Black Box: A Survey of the Matching Function[J] . Barbara Petrongolo,Christopher A. Pissaride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 2001 (2)
[5]   HOW PRUDENT ARE CONSUMERS [J].
DYNAN, KE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3, 101 (06) :1104-1113
[6]   THE BEVERIDGE CURVE [J].
BLANCHARD, OJ ;
DIAMOND, P .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89, (01)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