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分析

被引:27
作者
郑永战 [1 ]
盖钧镒 [1 ]
周瑞宝 [2 ]
田少君 [2 ]
卢为国 [1 ]
李卫东 [3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河南工业大学大豆精深加工研究所
[3] 河南省农科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大豆; 脂肪; 脂肪酸组分; 遗传机制;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以Essex×ZDD2315的P1、P2、F1、BC1F3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机制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大豆脂肪含量受2对加性互补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16.23%,多基因遗传率为53.49%;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均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中均有2对主基因效应为等加性,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1.63%,91.51%和91.59%,棕榈酸多基因遗传率为14.78%,硬脂酸和亚油酸未估计出多基因遗传率;油酸为3对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其中2对主基因效应为等加性,主基因遗传率为74.66%;亚麻酸为2对等加性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1.98%,多基因遗传率为24.17%。相关分析结果,棕榈酸、亚麻酸与脂肪呈极显著负相关(-0.272、-0.325);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呈极显著负相关(-0.833、-0.604);亚油酸和亚麻酸呈极显著正相关(0.287);棕榈酸与油酸亚油酸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0.255和-0.211);硬脂酸与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0.310)。因此,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涉及到主效基因和多基因,脂肪及亚麻酸含量的主基因遗传率较低,其它性状主基因遗传率均在70%以上,改善脂肪含量要注重多基因的积累,改善脂肪酸组分可着重在主基因的利用,提高脂肪含量与改善脂肪酸组分无突出矛盾。
引用
收藏
页码:801 / 80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回交自交系群体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的分离分析方法 [J].
何小红 ;
盖钧镒 .
作物学报, 2006, (02) :210-216
[2]   利用DH或RIL群体检测QTL体系并估计其遗传效应 [J].
章元明 ;
盖钧镒 .
遗传学报, 2000, (07) :634-640
[3]   利用杂种F2世代鉴定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并估计其遗传效应 [J].
王建康 ;
盖钧镒 .
遗传学报, 1997, (05) :432-440
[4]   作物品种间杂种优势遗传分析的新方法 [J].
朱军 ;
季道藩 ;
许馥华 .
遗传学报, 1993, (03) :262-271
[5]   大豆品种蛋白质、油分含量的遗传特点 [J].
宋启建 ;
盖钧镒 ;
马育华 .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06) :24-29
[6]  
S. M. Rahman,Y. Takagi,T. Kinoshita.Genetic control of high stearic acid content in seed oil of two soybean mutants[J].TA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1997
[7]   Inheritance of high oleic acid content in the seed oil of soybean mutant M23 [J].
Takagi, Y ;
Rahman, SM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96, 92 (02) :179-182
[8]   INHERITANCE OF LOW LINOLENIC ACID CONTENT OF THE SEED OIL OF A MUTANT IN GLYCINE-MAX [J].
WILCOX, JR ;
CAVINS, JF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85, 71 (01) :74-78
[9]  
盖钧镒等著.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