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流程、节点与心理接受机制

被引:27
作者
曹英
机构
[1]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行政管理系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信息传播; 群体心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3 [大众传播];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群体性事件是转型期中国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公民政治参与、权利救济的一种手段。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激化与平息的整个过程中,群体信息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传播流程大致经历"议论纷纷"的群体意识唤醒、"流言四起"的群体意识形成和"谣言惑众"的暴力行为发生三个阶段;在此期间,诸如暴力、权贵、女性等元素成为最能刺激群体、引起群众共鸣并激励民众参与的"信息节点",严重影响着事件的发展进程。群体心理的接受机制则表现为以正义感、成就感、自我替代为特征的主动参与动机,以成见与刻板印象为特征的群体意识心像和以焦虑、愤懑、激昂递进的情绪激化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33 / 138+219 +21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一起刑事案件如何演变为群体性事件? 探寻暴力之源[J]. 钱真.中国新闻周刊. 2008(25)
  • [2] 狂热分子[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美) 霍弗, 2008
  • [3] 大众传播心理通论[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李永健, 2008
  • [4] 传播学导论[M]. 科学出版社 , 吕杰, 2007
  • [5] 社会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R.A.巴伦(RobertA.Baron), 2004
  • [6] 乌合之众[M]. 中央编译出版社 , (法) 勒庞, 2004
  • [7] 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张昆著, 2003
  • [8] 谣言心理学[M]. 辽宁教育出版社[美]奥尔波特等著, 2003
  • [9] 中国大百科全书[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经济学》编辑委员会, 1988
  • [10] 宣传心理学[M]. 新华出版社[苏]纳奇拉什维里(Ш·А·Надирашвили),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