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分异

被引:111
作者
张镱锂 [1 ]
祁威 [1 ,2 ]
周才平 [1 ]
丁明军 [1 ,3 ]
刘林山 [1 ]
高俊刚 [1 ]
摆万奇 [1 ]
王兆锋 [1 ]
郑度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不详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 CASA模型; 变化格局; 变化趋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基于1982-2009年间的遥感数据和野外台站生态实测数据,利用遥感生产力模型(CASA模型)估算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别从地带属性(自然地带、海拔高程、经纬度)、流域、行政区域(县级)等方面对其时空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阐述了1982年以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NPP的时空格局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青藏高原高寒草地NPP多年均值的空间分布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1982-2009年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年均总NPP为177.2×1012gC·yr-1,单位面积年均植被NPP为120.8 gC·m-2yr-1;②研究时段内,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年均NPP在112.6129.9 gC·m-2yr-1间,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增幅为13.3%;NPP增加的草地占草地总面积的32.56%、减少的占5.55%;③青藏高原多数自然地带内的NPP呈增加趋势,仅阿里山地半荒漠、荒漠地带NPP呈轻微减低趋势,其中高寒灌丛草甸地带和草原地带的NPP增长幅度明显大于高寒荒漠地带;年均NPP增加面积比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升高—稳定—降低"的特点,而降低面积比则呈现"降低—稳定—升高"的特征;④各主要流域草地年均植被NPP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黄河流域增长趋势显著且增幅最大。植被NPP和盖度及生长季时空变化显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改善局部恶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197 / 1211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 [1] 藏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草地畜牧业的影响
    张核真
    路红亚
    洪健昌
    马鹏飞
    [J]. 干旱区研究, 2013, 30 (02) : 308 - 314
  • [2]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in alpine grassland phenology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from 1999 to 2009[J]. DING MingJun,ZHANG YiLi,SUN XiaoMin,LIU LinShan,WANG ZhaoFeng,BAI WanQi.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03)
  • [3] 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
    孙鸿烈
    郑度
    姚檀栋
    张镱锂
    [J]. 地理学报, 2012, 67 (01) : 3 - 12
  • [4] 基于3-PGS模型的中国陆地植被NPP格局
    刘建锋
    肖文发
    郭明春
    吴焕萍
    江泽平
    [J]. 林业科学, 2011, 47 (05) : 16 - 22
  • [5] 1982—2009年青藏高原草地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
    丁明军
    张镱锂
    刘林山
    王兆锋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 (12) : 2114 - 2122
  • [6] 那曲草地气候格局对草地NPP的影响及载畜量研究
    秦泗国
    钟国辉
    王景升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0, (07) : 159 - 164
  • [7] 基于NPP的黄南州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杜加强
    舒俭民
    张林波
    [J]. 生态学杂志, 2010, 29 (06) : 1094 - 1102
  • [8] 西藏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杜军
    胡军
    张勇
    左慧林
    拉巴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8, (05) : 738 - 743
  • [9] “一江两河”中部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
    周才平
    欧阳华
    曹宇
    裴志永
    杨丁丁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5) : 1071 - 1076
  • [10] 藏北高寒草地NPP变化趋势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高清竹
    万运帆
    李玉娥
    盛文萍
    江村旺扎
    王宝山
    李文福
    [J]. 生态学报, 2007, (11) : 4612 - 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