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平衡分析

被引:76
作者
赵荣钦 [1 ,2 ]
黄贤金 [1 ]
彭补拙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2]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城市系统; 碳循环; 碳平衡; 碳储量; 碳通量; 南京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32 [环境分析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城市是人类能源活动和碳排放的集中地,开展城市系统碳循环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城市在区域碳循环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集成了城市碳储量和碳通量的核算方法,并以南京市为例开展了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平衡的实证研究。结论如下:①南京市城市碳储量呈缓慢上升趋势,2009年为6937万t,其中自然碳储量占88%,且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人为碳储量(特别是城市绿地和建筑物碳库)呈大幅增长趋势;②垂直碳输入通量以植物光合作用和水域碳吸收为主,历年来基本稳定;水平碳输入通量大幅增长,2009年为3043万t,其中能源和木材碳输入呈增长趋势,而食物碳输入则呈下降趋势;③垂直碳输出通量呈增长趋势,2009年为3295万t,其中化石能源碳排放占近80%,自然过程仅占6%;水平碳输出通量以能源制品、水产品和含碳废弃物为主,其总量呈明显下降趋势;④南京市历年城市碳输出均高于碳输入,且两者的差额呈现扩大趋势。总体而言,"隐流碳和加工需求碳"的比重有所下降,说明碳的利用率有所提升;⑤南京市碳补偿率明显下降,这表明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能力不足以补偿人为活动的碳排放,城市碳循环压力在不断加大。
引用
收藏
页码:758 / 770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特大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测算与排放特征分析.[D].郭运功.华东师范大学.2009, 12
[2]  
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M].蔡博峰; 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  
中国资源利用战略研究.[M].刘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  
土地利用变化和温室气体净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M].李克让主编;.气象出版社.2002,
[5]  
温室气体浓度和排放监测及相关过程.[M].王庚辰;温玉璞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6]  
简明经济统计辞典.[M].佟哲晖 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7]   Urban expans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regional carbon emissions: Using the model based on the population density distribution [J].
Svirejeva-Hopkins, A. ;
Schellnhuber, H. -J. .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8, 216 (02) :208-216
[8]   Modeling the carbon cycle of urban systems [J].
Churkina, Galina .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8, 216 (02) :107-113
[9]   广东省碳源碳汇现状评估及增加碳汇潜力分析 [J].
匡耀求 ;
欧阳婷萍 ;
邹毅 ;
刘宇 ;
李超 ;
王德辉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12) :56-61
[10]   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管理研究进展 [J].
赵荣钦 ;
黄贤金 ;
徐慧 ;
高珊 .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10) :1847-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