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导睡眠图及其在抑郁症中的应用

被引:2
作者
张远惠
机构
[1] 四川医学院精神病学研究室
关键词
REM; 活动量; 密度; 原发性; 百分数; 抑郁症; 忧郁症; 情感性精神病;
D O I
10.13479/j.cnki.jip.1985.01.005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本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对睡眠的研究,仅单纯按脑电图(EEG)划分睡眠阶段。1936~1938年Loomis把睡眠分为五个阶段,1951年Gibbs把睡眠分为七个阶段。1953年Kleitman和Asernisky在研究婴儿睡眠时观察到睡眠中出现周期性眼球运动,后来(1957)Kleitman和Dement观察成人睡眠中亦有周期性眼球运动,并在描记EEG的同时,描记眼电图(EOG),发现正常睡眠分为快眼动睡眠(REM)和非快眼动睡眠(NREM)两种时相。使人们对睡眠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开始了睡眠的现代研究。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Berger进一步完善睡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18
页数:3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