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后现代文化研究踪迹

被引:2
作者
王岳川
机构
[1]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关键词
新世纪; 后学; 多元问题; 文化转型; 后现代话语;
D O I
10.19667/j.cnki.cn23-1070/c.2003.02.013
中图分类号
G129 [文化事业史];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摘要
新世纪初年 ,中国学者对后现代的研究从哲学、法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文化产业等方面展开 ,拓展了“后学”研究空间。学术界对后现代性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注意到后现代主义不是单纯地消解理性 ,而是剥离现代性的遮蔽 ,并对现代性的合法性根据加以质疑。本文从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多元问题中考察后现代研究中的争论 ,对后现代激进哲学———解构哲学思想、后女权主义思想、多元论思想等加以分析 ,进而透过后现代政治社会学心理学 ,考察后现代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神学问题 ,并对后现代文学艺术之维的多元话语透视等几个方面 ,展示了中国”后学”研究的最新学术轨迹
引用
收藏
页码:77 / 8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2]  
对“后现代思潮”的一种解读[J]. 田信桥.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两课"教学研究). 2001(S1)
[3]   国家的后现代转向 [J].
钱振明 .
学海, 2001, (06) :81-84+208
[5]   后现代文学主体价值的重建 [J].
宋淑惠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5) :5-7+111
[6]   后现代语境中的《庄子》 [J].
张建军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5) :661-665
[7]   游戏政治观——后现代政治哲学分析 [J].
任平 ;
王建明 ;
王俊华 .
江海学刊, 2001, (05) :86-89
[8]   后现代、文化产业与超美学 [J].
胡健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4) :505-508
[9]   论后现代主义的反主体观 [J].
文兵 .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4) :17-21
[10]   不同语境下的后现代——与詹姆逊的对话 [J].
胡亚敏 .
中国比较文学, 2001, (03) :5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