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的认同逻辑:从个人到共同体

被引:64
作者
曾庆香
机构
[1]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关键词
饭圈; 社会认同; 共同体;
D O I
10.16619/j.cnki.rmltxsqy.2020.19.002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粉丝为偶像"打投""控评""轮博""反黑""接机""探班"等举动源于认同,"饭圈"权力来自于"认同的力量"。个人由路人转为粉丝,是在自我投射、自我移情和自我补偿三种心理机制下实现了从偶像认同到自我认同;由solo粉到进入饭圈,是在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下完成了从自我认同到群体认同的过程。"饭圈"是一种后致型社会认同,虽然源于个人的自主自愿,但也容易产生认同流转。"饭圈""养成偶像"的一系列操作,既满足了成员在认知、情感和行动等三个层面的认同需求,又使静态的"想象的共同体"转变为动态的"互动的共同体",最终达到了强化群体认同、增强凝聚力的效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2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超女粉丝与当代大众文化消费.[D].杨玲.首都师范大学.2009, 10
[2]  
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D].方旭光.复旦大学.2006, 02
[3]  
认同的力量.[M].(美) 卡斯特 (Castells;M.) ;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著;赵旭东;方文译;.三联书店.1998,
[5]   传播视域下的“饭圈文化”探析 [J].
姜雯嘉 .
东南传播, 2019, (06) :51-53
[6]   “粉丝”群体思想观念调查报告:他们的热爱与关注 [J].
尹泽轩 .
国家治理, 2019, (20) :38-48
[7]   我国中小学生偶像崇拜调查报告 [J].
赵霞 .
中国青年研究, 2013, (03) :74-79
[8]   关于大学生空虚感的研究 [J].
李盼盼 .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2, (03) :247-248
[9]   群体资格: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 [J].
方文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1) :89-108
[10]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J].
张莹瑞 ;
佐斌 .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03) :475-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