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国家的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基于世界经济近代史的分析

被引:3
作者
袁礼 [1 ]
王林辉 [2 ]
张伊依 [2 ]
机构
[1]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2]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
适宜性技术; 要素禀赋; 技术差距;
D O I
10.16538/j.cnki.jsufe.2015.04.009
中图分类号
F113 [世界经济问题];
学科分类号
020206 ; 030206 ; 1407 ; 020202 ;
摘要
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适配性是生产率增长的关键,文章从经济史和技术前沿视角,考察后发国家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的选择机理及其经验证据。结果发现:当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要素结构互补且技术差距较大时,后发国家将选择符合自身禀赋结构的技术,通过"技术引进与要素积累交互推进"的方式推动技术前沿面外移;若技术差距较小,后发国家将选择"符合本国要素禀赋的自主创新"方式实现技术进步;当两国要素结构相似时,后发国家将选择"要素积累驱动技术引进"的赶超路径,通过要素积累缩小与先发国家要素结构的差距,实现引进的技术与要素结构的适配性后再引进前沿技术。
引用
收藏
页码:68 / 81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技术进步偏向性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J].
董直庆 ;
陈锐 .
管理学报, 2014, 11 (08) :1199-1207
[2]   要素错配、异质性要素发展和适宜性技术进步前沿文献述评 [J].
董直庆 ;
王林辉 .
学术交流, 2013, (01) :117-123
[3]   我国技术进步路径及方式选择的研究述评 [J].
余泳泽 .
经济评论, 2012, (06) :128-134
[4]   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技术合意结构和我国生产率增长来源 [J].
王林辉 ;
董直庆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 29 (05) :3-18
[5]   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 [J].
林毅夫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4) :5-22
[6]   适宜技术、技术选择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J].
林毅夫 ;
张鹏飞 .
经济学(季刊), 2006, (03) :985-1006
[7]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 [J].
林毅夫 .
经济学(季刊), 2002, (01) :269-300
[8]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 [J].
林毅夫 ;
蔡昉 ;
李周 .
中国社会科学, 1999, (05) :4-20+204
[9]   明治维新和明治政权性质的再探讨 [J].
吕万和 .
世界历史, 1981, (02) :32-37+45
[10]  
厉以宁经济史论文选[M]. 商务印书馆 , 厉以宁,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