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草地演替过程中植被根系的动态变化及其垂直分布

被引:13
作者
王俊明 [1 ,2 ,3 ]
张兴昌 [1 ]
机构
[1]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2] 广西南宁水利电力设计院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退耕草地; 挖掘法; 垂直分布; 根系消减系数; 黄土高原;
D O I
10.16843/j.sswc.2010.04.013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研究根系在植被演替过程中的变化对揭示植被演替的一般规律有重要意义。采用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黄土高原不同退耕年限的草地植被根系的动态变化及其垂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根系样品采集方法上,挖掘法比根钻法更有利于真实反映深层根系的分布状况;根系在0~150 cm土层的总生物量,随演替时间并不是线性增长,而是呈分阶段的阶梯式的上升趋势;从根系的垂直分布来看,根系生物量与根长密度均表现为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不同土层中,又以表层0~15 cm土壤中的根系生物量与根长密度数值最高;拟合不同演替年限的根系垂直分布特征系数后发现,演替初期,根系有向深层土壤分布的趋势,到演替的第10~22 a,根系分布趋于向表层土壤集中,演替后期,根系再次趋于向深层土壤分布。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72+85 +8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黄土高原不同演替阶段草地植被细根垂直分布特征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J].
韦兰英 ;
上官周平 .
生态学报, 2006, (11) :3740-3748
[2]  
黄土高原草地植被恢复与土壤抗冲性形成过程──Ⅰ.草地植被恢复生物量特征[J]. 刘国彬,梁一民. 水土保持研究. 1997(S1)
[3]   象草和壮丽草根系空间分布及养分吸收研究 [J].
漆智平 ;
I.M.Rao ;
J.Ricaurte .
草地学报, 1999, (01) :22-27
[4]   纸房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演变分析 [J].
王继军 .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0, (05) :85-88
[5]   论“退耕还林(草)” [J].
王继军 ;
董银果 ;
白钢萍 .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2, (02) :69-72
[6]   黄土高原退耕地的生态恢复 [J].
侯扶江 ;
肖金玉 ;
南志标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8) :923-929
[7]   梭梭根系的研究 [J].
盛晋华 ;
乔永祥 ;
刘宏义 ;
翟志席 ;
郭玉海 .
草地学报, 2004, (02) :91-94
[8]   全球变化下的地下生态学:问题与展望 [J].
贺金生 ;
王政权 ;
方精云 .
科学通报, 2004, (13) :1226-1233
[9]  
Espeleta, and L.A. Donovan. Fine root production and turnover across a complex edaphic gradient of a Pinus palustris-Aristida stricta savanna ecosystem. West, J.B, J.F.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 2004
[10]  
Above-and belowground productivity and soil carbon dynamics ofpasture mixtures. Skinner R H,Sanderson MA,Tracy B Fet al. Agronomy Journal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