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地区云微物理量分布特征的CloudSat卫星观测研究

被引:36
作者
张华 [1 ,2 ]
杨冰韵 [3 ]
彭杰 [4 ]
王志立 [5 ]
荆现文 [1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2]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国家气候中心
[3]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4] 上海气象局
[5]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CloudSat卫星; 云水含量; 云滴数浓度; 云滴有效半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5 [云];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利用2007~2010年整四年最新可利用的Cloud Sat卫星资料,对东亚地区(15°60°N,70°150°E)云的微物理量包括冰/液态水含量、冰/液态水路径、云滴数浓度和有效半径等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本文将整个东亚地区划分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高原地区和东部海域五个子区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东亚地区冰水路径值的范围基本在700 g m-2以下,高值区分布在北纬40度以南区域,在南方地区夏季的平均值最大,为394.3 g m-2,而在西北地区冬季的平均值最小,为78.5 g m-2;而液态水路径的范围基本在600 g m-2以下,冬季在东部海域的值最大,达到300.8 g m-2,夏季最大值为281.5 g m-2,分布在南方地区上空。冰水含量的最高值为170 mg m-3,发生在8 km附近,南方地区夏季的值达到最大,青藏高原地区的季节差异最大;而液态水含量在东亚地区的范围小于360 mg m-3,垂直廓线从10 km向下基本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峰值位于1~2 km高度上。冰云云滴数浓度在东亚地区的范围在150 L-1以下,水云云滴数浓度的值小于80 cm-3,垂直廓线的峰值均在夏季最大。冰云有效半径在东亚地区的最大值为90μm,发生在5 km左右;水云有效半径在东亚地区的值分布在10 km以下,最大值为10~12μm,基本位于1~2 km高度上。从概率分布函数来看,东亚地区冰/水云云滴数浓度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其他量基本为单峰型。本文的结果可以为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在东亚地区对以上云微物理量的模拟提供一定的观测参考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235 / 248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利用Cloudsat对华北、江淮云垂直结构及降水云特征的研究.[D].尚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 11
[2]   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分析云微物理和光学性质的分布特征 [J].
杨冰韵 ;
张华 ;
彭杰 ;
王志立 ;
荆现文 .
高原气象 , 2014, (04) :1105-1118
[3]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Global Deep Cloud Systems Based on CloudSat and CALIPSO Satellite Observations.[J].PENG Jie;ZHANG Hua;Zhanqing LI;.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4, 03
[4]  
The features of cloud overlapping in Eastern Asia and their effect on cloud radiative forcing.[J].ZHANG Hua;PENG Jie;JING XianWen;LI JiangNan;.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3, 05
[5]   东亚地区云的垂直重叠特性及其对云辐射强迫的影响 [J].
张华 ;
彭杰 ;
荆现文 ;
JiangNan LI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 43 (04) :523-535
[6]   东亚地区云垂直结构的CloudSat卫星观测研究 [J].
彭杰 ;
张华 ;
沈新勇 .
大气科学 , 2013, (01) :91-100
[7]   中国地区夏季6~8月云水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 [J].
杨大生 ;
王普才 .
大气科学 , 2012, (01) :89-101
[8]   用CloudSat/CALIPSO资料分析亚洲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地区云的季节变化特征 [J].
汪会 ;
罗亚丽 ;
张人禾 .
大气科学, 2011, 35 (06) :1117-1131
[9]   近二十年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地区云量变化特征分析 [J].
吴涧 ;
刘佳 .
热带气象学报, 2011, 27 (04) :551-559
[10]   中国地区云的观测研究进展 [J].
彭杰 ;
沈新勇 ;
王志立 ;
荆现文 .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24) :13070-13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