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和人类白内障

被引:2
作者
ZigmanS
庞国祥
机构
关键词
黑内障; 病人; 摘出; 皮质; 白内障; 如银内障; 人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多年来,阳光一直被疑为是参与人类白内障生成的因素。只是近10年才得到科学的支持。目前,已知长波或近紫外线光(300—400nm)可诱发晶体蛋白的化学变化以及生长活跃的上皮细胞的细胞病理变化而损害晶体。此范围波长的辐射在分子水平被认为能抑制多种细胞的生长,不是像短波紫外线那样直接损伤DNA,而是诱发具有抑制作用的光化产物(photoproducts)。光氧化反应也可通过改变晶体结构蛋白及酶蛋白的性质而干扰其功能。由于臭氧层的存在,波长小于300nm光线不能达到地球,角膜几乎能吸收所有波长小于300nm光线,在白内障的生成过程中,自然短波紫外线可能不是重要的因素。长波紫外线光容易穿通角膜(在人约50%),因此这个高水平的辐射能最能达到晶体,比其它眼组织更有效地被吸收。此光几乎全部被游离分散的小分子和蛋白的芳香族基所吸收。在此情况下,光化学激发的自由基过程,可使色氨酸和其它芳香族氨基酸转化为光化产物,集聚在老年人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52
页数:3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