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洋底高原和海山成因——重点以Shatsky海隆成因为例

被引:8
作者
庞洁红 [1 ,2 ]
李三忠 [1 ,2 ]
戴黎明 [1 ,2 ]
吴婷婷 [1 ,2 ]
索艳慧 [1 ,2 ]
IODP航次科学团队 [324 ,3 ]
机构
[1]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3] 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 Management
关键词
海隆成因; 地幔柱头; 三节点; 洋中脊; Shatsky海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1 [海洋地质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太平洋洋底虽然有大规模的洋底高原和大量大大小小的海山,但西北太平洋的Shatsky海隆不管在构造位置上,还是在理解洋底高原成因所特有的重要证据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对研究太平洋各隆起形成的机制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对Shatsky海隆的形成有3种主要假说:(1)地幔柱头假说;(2)洋中脊假说;(3)陨星撞击假说。这些假说都需要大规模的、始于地球深处的热异常,把地幔深部物质运送到板块底部。其中(1)、(2)假说中,依泽奈崎、法拉隆和太平洋板块形成的RRR三节点是关键。西北太平洋海隆的形成与板块运动速度改变、洋中脊/三节点跃迁重组有关。对于Shatsky海隆来说,哪种假说更适合解释其形成?通过综合磁条带、钻孔岩心等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面的已有数据,以及IODP324航次FMS测井得到的节理及火成岩接触的倾向玫瑰花图,从构造角度分析了其形成历史时期内发生的构造过程和机制。认为组成Shatsky海隆的三大地块中,Tamu和Shirshov地块是由三节点跃迁过程中洋中脊之间相互作用形成,Ori地块很可能是地幔柱成因,但不排除洋中脊和地幔柱相互作用的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Observations of geometry and ages constrain relative motion of Hawaii and Louisville plumes.[J].Paul Wessel;Loren W. Kroenke.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09, 3
[2]  
Three-dimensional passive flow and temperature structure beneath oceanic ridge–ridge–ridge triple junctions.[J].Jennifer E. Georgen;Jian Lin.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02, 1
[3]  
Melting experiments on homogeneous mixtures of peridotite and basalt: application to the genesis of ocean island basalts.[J].Tetsu Kogiso;Kei Hirose;Eiichi Takahashi.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1998, 1
[4]  
幔柱构造.[M].李红阳等编著;.地震出版社.2002,
[5]   IODP324航次FMS成像测井资料处理及其在Shatsky海隆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J].
吴婷婷 ;
李三忠 ;
庞洁红 ;
王健 ;
戴黎明 ;
IODP Expedition Scientific Party .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 (07) :753-765
[6]   板块三节点 [J].
李三忠 ;
吕海青 ;
侯方辉 ;
郭晓玉 ;
金宠 ;
刘保华 .
海洋地质动态, 2004, (11) :29-39+42
[7]   洋中脊—地幔柱、地幔柱—海沟与海沟—洋中脊相互作用 [J].
李三忠 ;
侯方辉 ;
吕海青 ;
郭晓玉 ;
金宠 ;
刘保华 .
海洋地质动态, 2004, (11) :1-5+41
[8]   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及其对西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响应 [J].
朱光 ;
王道轩 ;
刘国生 ;
牛漫兰 ;
宋传中 .
地质科学, 2004, (01) :3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