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土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非点源氮迁移特征

被引:5
作者
杨小林 [1 ,2 ,3 ]
陈志超 [4 ]
朱波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4]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关键词
紫色土区; 旱地; 居民点; 氮流失; 氮浓度; 氮负荷;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3.02.024
中图分类号
S157.1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通过对紫色土区小流域旱地、居民点氮迁移过程的野外监测,研究紫色土区旱地、居民点氮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径流是居民点氮迁移的主要途径,而旱地氮素主要通过壤中流迁移。次降雨事件中居民点氮迁移浓度、负荷变化显著,总氮(TN)、颗粒态氮(PN)、铵氮(AN)迁移呈现显著的"初始冲刷效应",初期25.0%的径流量携带了37.0%的TN负荷、60.0%的PN负荷和36.0%的AN负荷,而旱地径流中氮浓度、负荷变化较小。居民点氮流失与降雨量密切相关,旱地氮流失则集中在施肥后初期降水事件。旱地、居民点是紫色土区小流域氮流失的主要"源",其中旱地、居民点径流中TN年内浓度分别为16.43,14.68mg/L,TN年内流失负荷分别为41.18,222.05kg/hm2。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75+79 +7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魏复盛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   A review of runoff generation and soil erosion across scales in semiarid south-eastern Spain [J].
Canton, Y. ;
Sole-Benet, A. ;
de Vente, J. ;
Boix-Fayos, C. ;
Calvo-Cases, A. ;
Asensio, C. ;
Puigdefabregas, J. .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11, 75 (12) :1254-1261
[3]   Measurements of Nitrate Leaching from a Hillslope Cropland in the Central Sichuan Basin, China [J].
Zhu, Bo ;
Wang, Tao ;
Kuang, Fuhong ;
Luo, Zhuanxi ;
Tang, Jialiang ;
Xu, Taiping .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9, 73 (04) :1419-1426
[4]  
Investigation of first flushes in a medium-sized mediterranean catchment.[J].Matthias Obermann;Karl-Heinz Rosenwinkel;Marie-George Tournoud.Journal of Hydrology.2009, 3
[5]  
The effects of ants' nests on the physical; chemical and hydrological properties of a rangeland soil in semi-arid Spain.[J].L.H. Cammeraat;S.J. Willott;S.G. Compton;L.D. Incoll.Geoderma.2002, 1
[6]   崂山水库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的氮磷流失特征 [J].
马东 ;
杜志勇 ;
吴娟 ;
周震峰 ;
史衍玺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1, (06) :31-33+39
[7]   紫色土坡耕地硝酸盐流失过程与特征研究 [J].
汪涛 ;
朱波 ;
罗专溪 ;
张剑 .
土壤学报, 2010, 47 (05) :962-970
[8]   紫色丘陵区典型小流域暴雨径流氮磷迁移过程与通量 [J].
蒋锐 ;
朱波 ;
唐家良 ;
罗专溪 .
水利学报, 2009, (06) :659-666
[9]   暴雨径流对流域不同土地利用土壤氮磷流失的影响 [J].
陈志良 ;
程炯 ;
刘平 ;
彭晓春 ;
许振成 ;
吴志峰 .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05) :30-33
[10]   紫色土丘陵区农村集镇降雨径流污染特征 [J].
罗专溪 ;
朱波 ;
汪涛 ;
张剑 ;
辛伟 ;
王冬 .
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9) :1823-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