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17
作者
雷鹏蛟 [1 ]
王亮 [2 ]
马远征 [2 ]
杨国花 [2 ]
李大伟 [2 ]
胡江伟 [2 ]
付雪梅 [2 ]
机构
[1] 山西医科大学
[2] 解放军第医院骨科
关键词
微量元素; 骨质疏松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80 [];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微量元素是人和动物骨骼生长及发育所必需的,在骨骼的新陈代谢和骨转换中有重要的地位。骨的代谢受许多全身和局部调节因子的调节,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作用于骨细胞并影响骨代谢。例如氟集中在新骨构成的部位并促进网状结构增加骨量;铝通过阻止成骨细胞的功能而导致骨基质的破害;镁通过刺激破骨细胞的功能促进骨转换;锌通过甲状腺来调节钙分泌并影响骨转换,也可促进成骨细胞样细胞的生长、分化,有助于骨的钙化;铜通过抑制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而导致低骨转换;碘参与甲状腺激素的构成而加强骨转换。另外,微量元素在人体新陈代谢中的也有其特殊作用,如铜、锰、锌等参与一些酶的组成及功能活动,他们通过对这些酶的调节来影响骨的代谢;硒则可以通过硒蛋白的抗氧化作用来维持正常的骨代谢;锰参与活化硫酸软膏素的合成酶系统,能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本文主要对锌、硒、锰、锶与骨质疏松症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微量元素应用于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343 / 34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锌离子改善骨质疏松状态下钛植入体的稳定性 [J].
林威 ;
李旭东 ;
唐贶昀 ;
胡静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29) :5296-5302
[2]   微量元素在骨质疏松防治中的作用 [J].
朱磊 .
上海医药, 2012, 33 (08) :43-46
[3]   不同浓度锌对成骨细胞MC3T3-E1骨保护素基因表达和细胞增殖的影响 [J].
杨茂伟 ;
郭宝磊 ;
曹军军 ;
杨蕾 ;
高志达 ;
梁单 ;
郭晓东 .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1, 17 (12) :1037-1040
[4]   雷奈酸锶对骨质疏松性骨痛及骨密度疗效评价 [J].
聂玮 ;
李晓林 ;
蒋梁华 ;
曾炳芳 .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1, 17 (05) :419-423
[5]   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 [J].
路宝民 ;
郭庆生 ;
路生满 .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7, (05) :313-314
[6]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髂骨松质骨中微量元素分析 [J].
廖文胜 ;
戴尅戎 ;
汤亭亭 ;
陈永强 ;
朱振安 .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1, (02) :20-22
[7]   南京市部分老人的营养与骨密度分析 [J].
钟才云 ;
马凤楼 ;
谢慧文 ;
张志新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96, (02) :153-155
[8]   Alleviating anastrozole induced bone toxicity by selenium nanoparticles in SD rats [J].
Vekariya, Kiritkumar K. ;
Kaur, Jasmine ;
Tikoo, Kulbhushan .
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 2013, 268 (02) :212-220
[9]   Selenium Protects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Against Hydrogen Peroxide-Induced Inhibition of Osteoblastic Differentiation by Suppressing Oxidative Stress and ERK Signaling Pathway [J].
Hongmei Liu ;
Weixia Bian ;
Songxiu Liu ;
Kaixun Huang .
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2012, 150 :441-450
[10]   Zinc Inhibits H2O2-Induced MC3T3-E1 Cells Apoptosis via MAPK and PI3K/AKT Pathways [J].
Liang, Dan ;
Yang, Maowei ;
Guo, Baolei ;
Cao, Junjun ;
Yang, Lei ;
Guo, XiaoDong ;
Li, Yuanzhou ;
Gao, Zhida .
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2012, 148 (03) :4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