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地震外来卫生应急人员急性高原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31
作者
张必科 [1 ]
张丽杰 [1 ]
曹秋野 [2 ]
朱保平 [3 ]
窦丰满 [4 ]
田疆 [5 ]
李群 [1 ]
机构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湖北省水文地质大队
[3]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 四川省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
急性高原反应; 地震医疗救援; 危险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94.3 [高空病、高山病、血氧缺乏病];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分析玉树地震后外来卫生应急人员急性高原反应发生情况及引起急性高原反应的危险因素,为日后高原地区开展大规模医疗应急救援时有效保障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参加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的25支救援队伍中随机选取来自不同海拔地区的4支队伍,共67名队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急性高原反应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67名被调查者中有54名(81%)作出应答,其中93%为男性,中位年龄36岁(24~55岁),有34人(63%)发生急性高原反应。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在海拔<100 m者高原反应评分高于居住在海拔>1000 m者(分别为10分和5.2分,P=0.005);未到过高海拔地区者的高原反应评分高于曾到过高海拔地区者(分别为10分和6.4分,P=0.039);事先在海拔>2000 m地区停留不同天数者的高原反应评分不同(停留≥3天者为5.7分,停留≤1天者为9.4分,P=0.011);随身行李重量不同者的高原反应评分不同(≥25 kg者为9.8分,≤25 kg者为5.5分,P=0.00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居住地海拔低和进入高原前的适应时间短是高原反应程度的影响因素[y=2.89–0.187×原居住地高度(每100 m)–2.43×进入玉树前在海拔超过2000 m地区的停留时间(d)]。结论既往经历和到达高原地区前的准备情况是影响急性高原反应的重要因素,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进入高原地区的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引用
收藏
页码:367 / 37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高原卫生防护手册.[M].高钰琪; 高文祥; 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2]  
进藏卫生指南.[M].李维民;贾万年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7,
[3]  
人到高原.[M].张西洲;陈占诗编著;.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6,
[4]   对快速进入高原部队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措施探讨 [J].
张玉贵 ;
孙梅 ;
詹国清 ;
王川江 ;
时艳军 ;
张平 ;
孙洪体 .
临床军医杂志, 2009, 37 (01) :41-43
[5]   青藏列车中乘客的高原反应监测与分析 [J].
王淼恒 ;
王威 ;
张海峰 ;
徐树青 ;
陈晨 ;
汪建 .
现代预防医学, 2008, (09) :1704-1707
[6]   铁运与空运人员进入高原后高原反应的对比研究 [J].
牛文忠 ;
徐敏 ;
蒲永高 ;
茅晓玉 ;
乔婧 ;
李江 ;
谢建福 ;
丁浩平 .
西南国防医药, 2007, (06) :822-823
[7]   急进高原体能变化与急性高原反应关系初探 [J].
田开新 ;
覃军 ;
黄岚 ;
何作云 ;
隆敏 ;
于世勇 ;
喻杨 ;
张艺 .
重庆医学, 2006, (12) :1085-1087
[8]   急性高原反应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J].
黄庆愿 ;
高钰琪 ;
刘福玉 ;
牟信兵 ;
周其全 ;
蒋春华 ;
翟羽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6, (12) :1269-1272
[9]   习服时间与高原反应600例 [J].
廖巨轮 ;
于国书 .
铁道建筑技术, 2003, (S1) :146-147
[10]   促进高原习服措施的研究进展 [J].
高钰琪 ;
黄庆愿 ;
刘福玉 .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2, (04) :306-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