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农村贫困机制研究综述

被引:12
作者
何仁伟 [1 ,2 ]
丁琳琳 [3 ]
机构
[1]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研中心
[2] 西昌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关键词
农村贫困; 形成机制; 精准扶贫; 帮扶措施;
D O I
10.15889/j.issn.1002-1302.2018.17.001
中图分类号
F323.8 [农业收入与分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我国精准扶贫的战略取向是实现贫困区域精准和贫困个体精准的有机统一,从区域发展能力和个体内生发展动力2个方面对当前我国农村贫困的主要形成机制进行剖析,可为当前精准扶贫和未来的扶贫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在分析我国扶贫开发历程时,首先,在区域视角上,从社会经济因素和地理环境资源因素等方面对我国农村贫困的形成机制进行归纳分析;然后,在微观个体视角上,从自主发展能力(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自主发展意识(贫困文化、心理贫困)等方面对个体贫困的形成机制进行总结提炼;最后,基于贫困人口和贫困区域的耦合关系,以个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目标导向,分别从区域层面和个体层面对精准扶贫措施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引用
收藏
页码:1 / 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0 条
  • [1] 正确处理区域扶贫与精准扶贫的关系[J].傅帅雄,蔡之兵. 理论导报.2017(03)
  • [2] 西部典型山区农户的生计状况分析——以四川省宝兴县为例[J].刘菊,傅斌,王玉宽,徐佩.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12)
  • [3] 中国扶贫问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杨宜勇,吴香雪. 中国人口科学.2016(05)
  • [4] 元江干热河谷地区农户生计策略选择机制分析——以新平县为例[J].杨世龙,赵文娟,徐蕊,黄晓霞.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07)
  • [5] 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J].刘彦随,周扬,刘继来.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03)
  • [6] 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与可持续途径[J].李裕瑞,曹智,郑小玉,刘彦随.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03)
  • [7] 我国扶贫开发中社会资本作用机理及效应[J].李玉恒,王艳飞,刘彦随.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03)
  • [8] 秦巴山连片特困区地形起伏与人口及经济关系[J].周亮,徐建刚,林蔚,杨林川,孙东琪,叶尔肯·吾扎提. 山地学报.2015(06)
  • [9] 教育能促进脱贫吗——基于CFPS农户数据的实证研究[J].李晓嘉.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04)
  • [10] 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路交通优势度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王武林,杨文越,曹小曙. 地理科学进展.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