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化探经验与教训

被引:8
作者
刘崇禧
赵克斌
程军
机构
[1]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化探研究所,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化探研究所,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化探研究所
关键词
油气勘探; 地球化学勘探; 经验教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32 [地球化学勘探];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1 ; 081802 ;
摘要
结合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区探例 ,分析总结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数十年的经验与教训。认为油气化探的发展之所以跌宕起伏 ,原因在于以往工作中存在一些损害化探成果可信度的倾向 :①违背《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规范》 ,忽视化探工作程序 ,混淆化探勘探的阶段性 ,用小比例尺低精度调查成果去评价圈闭的含油气性 ,或者将低级次区域异常视为油气藏的反映。②忽视了化探干扰因素研究。化探干扰因素普遍存在 ,约制干扰应是化探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最大限度抑制自然地理景观、岩性、近代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及人文污染等影响因素后 ,才能确定反映油气信息的异常。③轻视了油气化探队伍的建设。油气化探队伍应是一个多学科密切结合的群体 ,而前些年许多非专业的化探队伍技术力量不足 ,综合研究能力差 ,制约了该技术方法的发展 ,且影响了化探技术的信誉。④野外作业不重视地质调查 ,施工质量差 ,初次开展化探工作就急于抓局部异常和矿置异常 ,数据处理和确定异常的方法单一 ,致使化探成果可信度降低。上述影响油气化探技术应用发展的一些问题多是在失控的无序竞争中产生的 ,不应归咎于方法本身。油气化探是有科学依据和发展潜力的技术方法 ,在纠正这些倾向之后 ,必将获得健康、迅速的发展。图 1表 4参 6
引用
收藏
页码:99 / 102+10 +10-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油气化探理论、方法与应用 [J].
程军 ;
赵克斌 ;
刘崇禧 .
安徽地质, 1999, (03) :204-208
[2]   不同勘查阶段油气化探异常的地质意义 [J].
刘崇禧 ;
程军 ;
赵克斌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9, (02) :3-5
[3]  
准噶尔盆地东部烃类微渗漏研究.[M].彭希龄;盛志纬著;.海洋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