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被引:9
作者
胡惠林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
关键词
意识形态; 中华文明; 邓小平理论; 华夏文明; 思想体系; 中国文化战略; 中华民族; 中国民族; 国际文化关系;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世纪之交;
D O I
10.19862/j.cnki.xsyk.1998.10.014
中图分类号
G1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正>1995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说明》中郑重指出:“能否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我们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这是一个大国的最高决策者审时度势,站在民族兴衰,事业成败和全球发展的高度来指明本国文化建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意义。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十五大报告用专门的篇章和较长的篇幅论述文化建设问题,不仅为中共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所罕见,而且把文化建设问题纳入到今后百年党的基本纲领之中,这对于中华文化的建设与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因而它是我们思考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文化纲领。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8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邓小平文选[M]. 人民出版社 , 邓小平 著, 1993